5月21日便是小满节气了。
在24节气中,很多节气都是成对出现的,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小满却独缺大满。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小与大常呈相对关系,如同一棵果树上大果与小果并存。但事物并非绝对,例如出嫁女子未必随丈夫生活。
小满节气后无“大满”,表面上看似无需解释,然而诸多看似无需解释的现象背后,往往蕴含深刻道理,24节气中无“大满”便是一例。
关于小满之后为什么没有大满的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看法,差异尽显。
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详细提过,这其中的缘由之一,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道观念有关。
老一辈们规劝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话不要说太满”,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里,极限的圆满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反者,道之动也”,事情太过圆满了那就要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了。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
意思是寒暑变化是根据时令而言,雪水的多少是依据天地间的自然现象而言,而用“芒种”来替代“大满”作为节气名称,是综合考虑了自然物候和人类活动(即“时物兼人事”)来确立其意义的。
也就是说,用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不仅仅是描述寒暑这样的气候,更是将物候和做人的道理结合在一起了。
中国人常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也是如此道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情太过圆满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兆。所以小满之后,没有“大满”,这充分反映了我们老祖宗的辩证思维和处世智慧。
小满,小满,就是一种恰到好,一种适度、平衡的状态。它告诉我们,人生和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都应该保持一种未满的状态,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关于24节气缺失“大满”的原因阐释,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的总结具有全面性。
一种观点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等节气之所以成对出现,是因为它们在极冷或极热的时间段内,持续时间较长,相当于两个节气。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往往处于猫冬或避暑的状态,活动相对较少,因此将这段时间划分为两个相连的节气更为合理。
然而,在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无需再通过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来区分。小满时节,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频繁,因此无需再设“大满”节气。
农史学家唐志强,则从谷物成熟程度的角度给出了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
小满时节,麦子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而芒种时节,麦子则完全成熟并迎来收割。因此,在夏季的节气中,用“小满”和“芒种”来反映麦子的成熟程度变化更为贴切。如果再加上一个“大满”节气,反而显得冗余和不合逻辑。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解释认为,二十四节气中无“大满”,主要触及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灾难记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了一次又一次关于大洪水带来巨大灾害的记忆。
水是生命的源泉,但水大则为大灾。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一词,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洪水肆虐的场景。因此,古人可能有意避免使用“大满”这一词汇。
看,小满节气之后,没有编排“大满”,这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深刻认知和理解,更是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