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路董萌 胡玲玲 实习生 王心铭 莫李凝
“成本几块钱的玉米蛋挞,在店里能卖到18元甚至更多;随便买两三个面包,结账的时候一看要100元。”社交平台上,“你被面包刺客伤过吗”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为何总有人愿意为贵价面包买单?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展开调查。
动辄二三十元,一个面包价格顶一顿饭钱
5月15日晚上,记者来到历下区世茂广场西座,仅在商场一楼,就有3家面包门店:鲍师傅、红跑车、法大吉,且彼此距离相近,甚至“门挨门、门对门”。此外,“奈雪的茶”等茶饮品牌也在出售多款面包。
商场内,各家面包店把招牌放在显眼处,店员们用力地吆喝着当家产品,使出尽浑身解数招揽顾客:开展试吃活动,推出“面包+酸奶”组合,力推储值卡优惠。
记者在现场看到,定价在二三十元的面包不在少数,价格和一顿正餐相当。而且面包造型各异,名字五花八门,有的读起来略显拗口,例如“核桃马里奥”“蓝莓恰巴塔”“巧克力碱水结”等。临近晚上8点半,有部分货架的面包已经售罄。
购买间隙,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以前几元或十几元就能买到喜欢的面包,现在至少得二三十元起步。”她说,“我一周大概会买两三次面包,是作为零食和朋友一起吃的,现在只希望价格别再继续涨下去。”
有媒体曾统计过大众点评上面包甜品热门榜Top10面包烘焙店菜单价格,结果发现,在5945款产品中,10元到30元的最多,30元以上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10块钱以下的面包,在一二线城市,却只剩下了不到一成的份额。
与连锁面包店相比,近年来,手作面包的价格相对更高,订购方式也更加特别。在槐荫区开了一家手作面包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手作面包主打无额外添加,还能“私人订制”,适合追求健康与风味的消费者,尤其是有健身需求的群体。
记者在一款拼团小程序看到,一些热门手作面包店跟团人数达到万人以上,发货日期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之后。王女士介绍,手作面包的客群大多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私域流量来获取,店主接到订单后,才会开始制作。一些热门手作面包的排队时间多达数月,甚至出现顾客冬天下单,夏天才能收货的情况。
热潮背后,媒体曾披露过一些网红手作面包店存在“热量表造假”和“生产环境堪忧”等问题。对此,有网友发出质疑,在手作面包缺乏行业标准的情况下,“贵+高热量+动辄三四十的运费+饥饿营销,想不到还要继续买的理由。”
王女士表示,随着人们对手作面包店已经有了一定认知,尤其是新鲜感消失,如今想要获取新顾客并不容易。再加上她所用的原材料比较优质,例如用椰子花糖来代替白砂糖,这些成本也会不时涨价,所以收益明显不如以前。
贵价面包流行?吃的也是“情绪价值”
看似风光无限的贵价面包生意,实则暗藏危机。
据业内人士分析,为了保证品牌高端调性和产品品质,大多数贵价烘焙品牌,都是直营模式,较大的店铺面积和城市大型商场的选址导致租金过高。手作现烤烘焙的生意模式,进一步抬高了后厨人工的成本。通常来说,市面上一家成熟的贵价烘焙店后厨至少配备4到6个面包师,门店内要有6个以上的员工。
但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烘焙行业的业务周期性正在缩短。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面包烘焙行业共关停门店8.2万家,新开7.5万家,关停率高达25%。烘焙门店的平均存续周期仅为32个月,其中约58%的门店在开业两年内倒闭,而能持续运营超过四年的门店占比仅为24%。
那么,为何总有人愿意为贵价面包买单?
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朱瑾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时表示,在供给端,糖、小麦、乳制品等面包制作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受到全球供应链波动有所上升。此外,高端面包店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商圈,需要支付相应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特别是手作面包店,由于其采用手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缺乏规模效应,单位成本相对较高。
在消费端,朱瑾则提到,个体消费者正在经历K型分化,对获得独特体验、体现生活方式的品类仍然保有消费热情,但在大众商品上追求低价和白牌,“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对于愿意追求价值感和体验感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愿意为面包店的当季新品、包装效果、店铺氛围等“网红概念”买单。虽然贵价面包比普通面包价格略高,但相比其他高端消费品,又显得更加亲民,而且能够带给人们情绪价值。
朱瑾建议,高端面包店不能一味涨价,也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因为这类面包店的目标消费人群终归有限,而且选择多样,如果定价过高或规模过大,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另一部分消费者则追求低价、平替型产品,例如“2元面包店”在街头巷尾的流行便是例证。此前记者在走访中还注意到,位于历下区棋盘街某居民楼附近的一家面包店,价格大多在10元以内,主要辐射的客群是附近居民。
进入5月份,忙碌的烘焙赛道又有新人加入,其中比较亮眼的是海底捞旗下子品牌开设的首个面包店落地杭州,据悉,60%以上产品定价低于10元,最贵单品不超过30元。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质价比有可能是接下来烘焙赛道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