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停火之际,莫迪带领一群高层官员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全国胜利庆祝大巡游。每到一处,他都会翘起标志性的兰花指,激昂地带领当地军民呼喊“印度万岁”。为了恢复自己的形象,莫迪不断推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举措。他指挥国防情报局长拉纳向超过70个国家宣传“朱砂行动”的成功成果,声称印度在战场上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巨大胜利。
胜利大游行进行到第三天,地方官员们齐心协力,誓言要将“胜利”的气氛进行到底。就在此时,印度开始对中国、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这三个国家发难,理由是这三国对巴基斯坦提供了支持。首先谈到中国。尽管中国从未介入印巴战争,也没有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但印度却指责中国媒体疯狂报道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果,声称“0:6打跨阵风”这一说法没有任何证据。5月14日,印度封锁了几家重要中国官媒在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如新华社和环球时报。但在经过一天的冷静思考后,他们又恢复了这些账号的访问权限,显然意识到此事的复杂性,不愿与中国彻底决裂。
对于土耳其,印方态度则更显强硬。他们指责土耳其在冲突期间向巴基斯坦运送武器,有媒体拍到多架土耳其运输机迅速飞往巴基斯坦,运送了大量先进武器。尽管土耳其官方对此没有直接回应,但巴基斯坦方面的一些表态似乎在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几天前,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社交媒体上亲密地称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为“亲爱的兄弟”,并表示两人通了电话,感谢土耳其对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和援助。虽然谢里夫没有具体提到所提供的武器种类,印度却坚称其确认提供了武器。尽管如此,埃尔多安威严地回击印度,发出警告:印度人最好不要再前往土耳其旅行!
阿塞拜疆则在这场指责中显得有点“冤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阿塞拜疆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任何军事援助。究其原因,阿塞拜疆民众显然只是单纯对印度人抱有不喜欢的态度。在冲突爆发后,他们兴高采烈地为巴基斯坦助威,祈祷巴方能够取得胜利。正是这种氛围让印度感到不满,因此他们决定对阿塞拜疆采取类似的报复措施:禁止印度人前往阿塞拜疆旅游。
印度如此积极的举动,既是为了让世界相信“我们赢了”,也可能反映了莫迪的一些深层次考量。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的领导人指出:“莫迪所在的人民党通过宣传胜利来提升自身支持率,以期在选举中获益。”同时,国大党还要求莫迪面对两个尖锐的问题:首先,如果我们真的赢了,为什么“朱砂行动”仅仅持续了四天?其次,难道“朱砂行动”仅仅对巴基斯坦的九个地点发动攻击就能彻底打垮整个国家吗?面对这两个棘手的问题,莫迪显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相较之下,巴基斯坦选择停战的理由却容易被外界理解,因为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总人口以及兵力都无法与印度相提并论,他们必须趁着空军占据一定优势时迅速停止战斗。
至于印度停战的理由,除了强调中国武器的强大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其他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