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有人感慨:“群发一个红包,都有没有几个人抢,一整天都抢不完。”
过节,你发一个祝福到群里,能跟着发祝福的人,非常少。
一个群,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为什么不说话的人,占比越来越多?
如果有一天,你也不想同学、亲戚群里说话了,就是有了以下几种态度。
01
“怕麻烦”的态度,不想帮他们解决难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被大家推举为“老大”。
这个同学,走出乡村,读了高中、大学,然后进入公安部门上班。
从普通干警,到所长,又到副局长,其经历,令人佩服。
一开始,同学们互动,多是给这位同学点赞。他发一些工作新闻,大家也纷纷点赞,转发,带来了很多的点击率。
周末,他吆喝一句,就能凑齐一桌人,吃顿饭,聊聊天。
但是这两年,他几乎销声匿迹了。
和他私下交流,就听到了他“大倒苦水”:但凡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找他,希望“托关系,摆平”。
想一想,要找公安部门的困难,不是违法乱纪,就是打官司,纠缠不清。
比方说,某人的父母,和邻居争夺菜地,动手了。儿女就拼尽全力,维护父母的利益。儿女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某同学在公安部门,可以摆平。
但困难的事情,如滚雪球一样增加的时候,你有三头六臂,都无可奈何。
但凡在体制内上班的人,都会有被同学、亲戚麻烦的经历。大家一致认为,你最懂法律,最有人脉资源,最有办法。
你深度思考,就会发现,要减少麻烦,就要减少和人的互动。
在群里,有人说自己受到伤害,遇到纠纷。你就是搭话,都显得多余。你开口问“什么情况”,这就把事情,招惹到自己身上了。
你闷不作声,别人就不会常常想起你。
长期不互动的人,被遗忘的概率很高。这恰好是你想要的结果。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清闲是最好的活法。
02
“懒搭理”的态度,反正大家已经如陌路人了。
组建同学群、亲戚群的之处,大家是很热情的。
有人反复打听大家的近况,有人主动聊起自己的近况。还有人在回忆,一些有趣的往事。
时光在飞逝,但是我们对老感情,念念不忘。
为了促进感情,也有同学组织聚会。走几百里路,都要见大家一面。
过节的时候,很多亲戚会邀约,相聚在某地,不见不散。
现如今,你的群,也有好几年了吧。
时光总是这样: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终究把人抛。
多年不见,或者偶尔见一见的人,面容都记不得了。人的外貌变化大,内心、职业、德行的变化,更大。
陡然见到某个同学,都想不起名字;几年不上门的亲戚,都不知道如何开口聊天了。
终于你习惯了“陌生感”。那有什么关系,可以拉回来,如当初一样美好。
就是恋人,一旦分手,多年后,都不想彼此问候了。何况是亲戚,同学。
主动做一个陌路人,你就不会在群里说话了。
你还观察到,能在群里常常聊天的人,也是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交集的人,起码见得上面。
我的同学老张,喜欢和老李聊天。他们还在群里商议,周末去哪里爬山。
老张和老李,都在县城打工。一个在电子厂,一个在家具厂,都属于工业区。他们还会互相介绍业务,他们的孩子和妻子,也会认识,有很多的互动。
其他的同学,对老张老李聊天,是不会掺和的。毕竟,大家本就是一个“外人”,做看客,最理想。
03
“靠自己”的态度,学会单干,什么都会好起来。
你有没有求亲戚、同学的经历?有的话,你应该扎心过。
在多年前,我从东莞,回到本县城,希望能够找一份工作。我的一位表舅,在某单位做局长,我就去找他。
表舅招呼我,到他家吃饭,然后他就以工作忙,不见人影了。至于我找工作的事情,也没有了下文。
我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的“假客气”。
大家一起聚会,吃饭,送礼,都可以,但是谈到较大的利益,就会退避三舍。
俗话说:“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若上九重天。”
既然我决定的不求你了,为什么还要讨好你?我连搭话,都显得多余。
看到谁聊天,或者炫耀自己的本事。你第一时间想“和我无关”。那就克制了回复的冲动。
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听风,一个人承受委屈,习惯了,就不觉得孤独,而是惬意。
04
也许你会问,既然长期在群里不说话,为什么不退群呢?
人有一种长期思维:也许以后某人,用得上;也许会再次见面。
我们都学会了,预留某种关系,看到一些潜在的价值。
不能够因为今天,彼此陌生,就说明多年后,还是老样子。在外地混的人,五六十岁之后,也许回到县城,这不是和老同学,亲戚,再次搭建关系吗?
还有一部分人,不好意思退群,总不能把过去的感情,一笔抹去。
做一个看客,在群里待着,对自己没有损失,何必把事情做绝。
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态度,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遇到不说话的人,你也不要艾特他,这太难为情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