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细读三国会发现,别人说“诸葛亮被偏爱”并不是无稽之谈,其中一个经典的“诸葛智慧之光”,就是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原著中的“草船借箭”堪称诸葛亮智谋的巅峰演绎。
周瑜因嫉妒其才能,以“水路交战需箭”为由,假意委任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支箭,实则设下死局。
诸葛亮却主动将期限缩短至三天,立下军令状后向鲁肃借二十条船,船上以青布幔遮掩、两侧扎满草人,并叮嘱“不可教公瑾知晓”,鲁肃虽疑惑仍暗中配合。
第三日四更时分,江面大雾弥天如“白昼变昏黄,丹山化水碧”,诸葛亮带鲁肃乘船逼近曹营,命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因雾气浓重恐中埋伏,下令万余名弓弩手“箭如雨发”,草船受满一侧箭支后调转船头,使另一侧继续受箭。
待雾散时,诸葛亮命军士高喊“谢丞相箭”,曹军追击不及,二十条船已载回远超十万支的箭矢。
当周瑜见到江边堆积如山的箭支,听闻诸葛亮早算准天象、借势破局时,不禁慨叹“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这场借箭大戏不仅展现了诸葛亮“通天文、识地利”的谋略,更以“不费江东半分力”的潇洒姿态,将周瑜的杀机化作衬托其智慧的背景板……
公元208年冬,赤壁江面的雾气还没散尽,周瑜的中军帐里却酝酿着一场更阴险的杀机。
这位东吴大都督盯着案头的《考工记》,突然拍案冷笑:“改令!让孔明造一万张弓!”旁边磨墨的小校手一抖,墨汁泼了半张地图,谁都知道,造弓可比造箭难上百倍。
按《考工记》记载,造一张合格的弓需要“六材”,干、角、筋、胶、丝、漆,光是备齐材料就得跨三个年头。
江南潮湿,牛角要选岭南水牛角,得泡三年桐油去腥;弓弦得用天山野马的腿筋,还得趁着三伏天晒足七七四十九日。
当年孙策打庐江,两千张弓足足备了两年,气得小霸王差点拆了工匠坊。如今要诸葛亮三天造万张弓?这摆明是要他项上人头。
可周瑜漏算了一件事,他面对的是罗贯中笔下的“多智近妖”诸葛亮。这位摇着羽扇的军师,连东风都能“借”来,何况区区万张弓?
第一招:翻库存。刘备屯兵江夏时,诸葛亮早让糜竺在荆州暗搓搓攒了八千张弓。《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郡国武库“弓弩常以万数”,随便找个仓库都能凑数。第二日清晨,三千辆牛车拉着弓进城,守门士兵掀开草席傻了眼,弓臂上还刻着“刘表监造”的铭文呢!
第二招:改定义。《墨子·备城门》里说“弓长六尺”,可没规定用什么材料。诸葛亮大手一挥,让工匠砍毛竹扎弓胎,拿渔网线当弓弦。这种“乞丐版”竹弓射程只有三十步,但糊弄军需官绰绰有余。第三日验收时,周瑜气得掰断一张竹弓:“这也算弓?”诸葛亮悠悠道:“都督请看,《释名·释兵》曰‘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能弯能直便是弓,何分贵贱?”
第三招:玩文字。周瑜要的是“万张弓”,可没说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诸葛亮派人连夜摸进曹营,把缴获的床弩拆成零件,十张床弩能拼出百张单体弓。这招后来被写进《武经总要》,名曰“化整为零”。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周瑜绝对不敢让诸葛亮造弓。
宋代《武经七书》测算,赤壁之战东吴水军五万,按唐制“一兵一弓”的标准,周瑜手里少说五万张弓。真要临时造万张新弓,等于承认自家武库空虚,这可比曹操百万大军更致命。
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挖出的弓弩,弓臂上密密麻麻盖着“南阳工官”的戳记。这说明汉代造弓全由中央把控,地方将领私造弓弩等同谋反。
周瑜若真逼诸葛亮造弓,第二天孙权就得派人来查账本,到底是缺弓还是缺心眼?
更讽刺的是,宋代《梦溪笔谈》揭过老底:北宋弓弩院年造弓1600万张,结果靖康之变时,守城宋军用的全是“一拉就断”的劣质弓。
可见造弓数量从来不是问题,质量才是要命的关键。周瑜这招看似狠辣,实则暴露了自己不懂军工的软肋。
回到《三国演义》第46回,罗贯中让周瑜选“箭”而非“弓”,藏着三层深意。其一,箭矢消耗量大,赤壁之战前东吴“缺箭”更符合逻辑,《后汉书》记载官渡之战时,曹操一天就射光了十万支箭。
其二,草船借箭能展现诸葛亮“借力打力”的智慧,要是改成“草船借弓”,曹操又不是傻子,哪会白送战略物资?
最重要的是第三层:箭代表“机变”,弓象征“根基”。南宋名将岳飞说“挽弓当挽强”,一张好弓得养三年,正如东吴基业是三代人攒下的。
罗贯中要用“借箭”暗示刘备集团如同无根之萍,只能靠巧计暂存。若真让诸葛亮造出万张弓,等于说蜀汉有了争天下的本钱,这还怎么哭“出师未捷身先死”?
2023年南京出土的明代兵书《草庐经略》,在批注里写了段八卦:某知县被知府刁难修百里河堤,结果他发动全县百姓“每人带一包土”,三天堆出个土坝。
这活脱脱就是诸葛亮的“智慧遗产”,面对不可能任务,要么找现成资源,要么重新定义标准,最次也能把黑锅甩回去。
今天的打工人要是被领导逼着“三天做一百页PPT”,不妨翻开《三国演义》看看:诸葛亮能拿曹操的箭,你就不能“参考”友商的方案?
记住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里写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领导今天让你造弓,明天说不定自己先卷铺盖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