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战场上,有一款武器像老伙计一样跟着士兵们出生入死,木头枪套里插着的驳壳枪,老百姓都叫它“盒子炮”。
这枪从清朝末年的革命党人手里,一路打到抗美援朝战场,却在建国后突然销声匿迹。
这把见证半个世纪烽火的老枪,怎么后来就从人人争抢的宝贝变成了博物馆里的摆设?
要说盒子炮的来历,得追溯到1896年的德国毛瑟兵工厂。当时设计师捣鼓出的这把7.63毫米口径手枪,带个能装10发子弹的弹匣,还能切换单发和连发模式。
德国人给它起了个正经名字叫毛瑟C96,指望着各国军队抢着下单。
谁成想欧洲军队压根不买账,这枪个头比普通手枪大一圈,装满子弹足有1.2公斤重,更糟心的是连发射击时枪口直往上蹿,士兵们都说这玩意儿开枪像甩鞭子,根本打不准。
正当毛瑟厂发愁库存积压时,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正乱得不可开交。
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各地军阀忙着抢地盘,可列强们搞了个武器禁运。这时候有人发现盒子炮在军火目录里算“手枪”不算“军火”,立马钻了这个空子。
北方军阀最先成箱成箱地买,南方的革命党人更是拿它当宝贝。1917年孙中山的卫队清一色配着盒子炮,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总指挥腰里别的也是这玩意。
中国士兵硬是把德国人眼里的“鸡肋”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发现连发时枪口上跳的毛病,在近战时反而成了优势:右手握枪时把手腕往左转,子弹就能从左往右横扫一片;要是反手握着,弹道又会从右往左扫。
这种“甩枪”打法在巷战里特别吃香,红军战士常说“二十米内见真章”,说的就是盒子炮在短兵相接时的泼辣劲。
要说盒子炮最风光的时候,得数抗日战争。游击队揣着它摸鬼子炮楼,武工队藏在长衫底下搞突袭,连日本兵都吃过这枪的亏。
1938年台儿庄战役,敢死队员王景山拎着两把盒子炮冲进敌阵,硬是用子弹扫出一条血路。
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缴获的盒子炮就有三万多支,很多战士宁愿不要三八大盖也要留着这把手枪。
可到了1950年代,盒子炮突然就从部队里消失了。头一个原因是这枪实在太占地方,展开枪托当冲锋枪使能有70厘米长,比当时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还笨重。
再就是子弹不好伺候,7.63毫米的专用弹和后来国产的51式手枪弹不通用。
最要命的是朝鲜战场上碰见美国大兵的M3冲锋枪,人家30发弹匣的火力压得盒子炮根本抬不起头。
这些退役的盒子炮都去了哪呢?一部分转给了地方公安,直到1960年代还能看见老警察腰里别着。
更多的被送进钢铁厂回炉,毕竟那时候国家急需钢材搞建设。
现在要是去军事博物馆转转,还能在玻璃柜里看见它们,枪身上的划痕都记录着往日的硝烟。
回头看看盒子炮这五十年的历程,就像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它从列强眼里的“破烂”变成中国人的杀敌利器,又从战场功臣变成淘汰装备,最后在和平年代功成身退。
现在说起盒子炮,老辈人还会竖起大拇指:“当年打鬼子,这玩意儿可比烧火棍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