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说‘神经病’……
就一片叶子,还整上名次了?
其实,聪明的茶友们应该已经猜到,今天要说的是工艺。
10年来,做茶的过程中,在品不同山头、不同寨子、不同茶农朋友做的茶以后,发现大部分拥有茶树资源的茶农,会做茶的,能把茶做好喝的,是在不断地增加着的。
从开始寥寥到现在多个(这里说的是家庭个体的,还不是初制所),可以看到茶叶发展对茶农生活影响的缩影。
要是20/30年前,你去茶山寨子里跟他们说“你这个茶是什么工艺?”他可能会说工艺是什么东西啊?我不懂,就是随便做的。
但现在,有些茶农甚至会问你‘要几分熟的?’
对于普洱茶的工艺,我们说它是一款普洱茶需要渡的一个大劫。
渡劫成功,那这款普洱也就成了。
这里举两个茶农做茶的例子。
茶农一是成长型,从-1起步,每年进步一点,目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茶农二是精益求精型,在原先就优秀的基础上,每年还要再完美一点。
他们虽然做的是不同片区、不同茶园的茶,但核心都是对手中之茶的【用心】态度。
先说茶农一,第一次喝到他做的普洱茶的时候,非常震惊!即使那时候还在学习喝茶的我,也免不了皱眉喝了2泡就喝不下去的窘境。
这个味道可以用‘臭脚丫子味’来形容。
然后我们跟他说‘你这个茶的工艺实在不得行啊,茶质是好的,但是毁在工艺上了’。
他笑眯眯地说‘好的,我回去好好学一下做茶。明年再来找你们。’
第二年,怪味没有了,但茶汤偏深黄,没有新茶的清爽感。又跟他交流……
如此7、8年的来来往往间,他现在做的茶,工艺上没再出什么纰漏,已经是正常偏上的水平了。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就一个喝茶的,还指导茶农做了?’哎,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如今大部分的喝茶人,也是在进步着的。如果一泡茶汤里出现杂味是喝得出来的;再比如看一泡茶汤,如果糊点多,那它上扬的热气中是会有烟糊味的。
我们可能没法精准的说出炒这一锅茶,要多少度锅温;也没法实时把握做茶当天的天气是否阳光灿烂;但可以从这一盏茶汤里感受到,锅温对茶叶是否恰当(过低鲜叶失水时间拉长,会发生一系列的氧化反应;过高,抛洒不及时,鲜叶糊掉……);
也可以从这一盏茶汤里感受到是阳光灿烂下晒干的,还是阴晴交替下晒干的,也就是‘干香味’和‘阴香味’。
像一些本身就性格外向的茶(如老班章),如果干燥时太阳不好,就会把它的外向之姿闷住了,你在品的时候,总感觉少了点热烈的感觉。
再说茶农二,起点很高,手中的鲜叶都是动辄千元以上,少则万元一公斤的。
他对手中鲜叶的态度也就越发谨慎,因为一旦工艺跟不上,那这茶做废了,也就损失了一大笔收入。
在茶山,一年中大部分的收入都是茶叶,加上这茶叶又都是很贵的时候,大家对茶叶的态度就会更加细心、耐心。
我们对比过他所做的茶和其他人做的,发现他做的是‘恰好’。什么都是刚刚好。在干净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到这款茶的核心特点。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看茶制茶】。
看茶制茶除了要看山场环境、鲜叶老嫩、含水率、天气、还要看这款茶本身是什么风格的。
像薄荷塘,它是极致的纯净、清凉幽深的森林气韵的茶,在做茶时就要保留它的特点,同时将这个特点发挥到最大限度。
杀青的生和熟,阳光的灿烂和隐蔽,都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需要极大耐心去对待的。
对于茶农二,因为他已经建立了认真对待手中每一款茶的基核,同时在不断地品饮学习中掌握了所做的每一款茶的核心特点,所以即使他在做一些价格不是那么高的茶时,他依旧做的很好。
这也就延伸到了另外一个点,会喝一点茶,有时候对做茶是很有帮助的。
你至少要知道你自己做的茶(或者是你家的这片茶园最自然的茶滋味是什么样的)香气好不好,苦涩重不重,有没有回甘生津等。
甚至厉害一点的,在数年如一日的做自己家那片茶园的茶后,能够灵活地根据当年的气候来调整做茶的细节。
那么什么是普通?
你可能会说‘你这是在搞对立啊’。可是不同的价格已经将它们区分了,这样也还是搞对立吗?
普通,大致可以分一般普通、非常普通吧。至于哪种是非常普通,哪种又是普通,相信大家各有想法。
但最核心的还是把普通提升到不那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