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率领的十万宋军成功击败北汉国,并顺手解决了前来增援的辽军,毙掉了两万多名敌兵,这场战役无疑成为了赵光义军事生涯中的巅峰时刻。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宋军的战斗力已经接近极限。尽管如此,赵光义并未停下攻势,他决心趁胜追击,利用即将到来的冬季前收复幽云十六州。然而,由于当时棉花尚未广泛种植,宋军缺乏防寒衣物,只能在寒冷的冬季暂时停战。
赵光义雄心勃勃的计划面临了重重困难。从太原出发的宋军势如破竹,先后夺回了涿州、易州等重要军事据点,兵锋直指幽州。然而,幽州的防线并非易于突破。守卫幽州的是汉人将领韩德让,而他的三儿子韩昌在《杨家将》故事中有着广泛的传说。韩昌不仅是辽国太后萧燕燕的乘龙快婿,而且还是杨家四郎杨延徽与八郎杨延顺的连襟。事实上,萧燕燕的三位公主都嫁给了汉人,这些复杂的婚姻关系和传说令这段历史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韩德让的名气要远远超过儿子。他曾是辽国皇帝耶律贤的皇后萧燕燕的绯闻男友,后来耶律贤迎娶了萧燕燕,韩德让却被派往幽州驻守。面对复杂的情感纠葛,韩德让决心投入到幽州的防守中,而萧燕燕则为他送去一封写有“耶律贤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信,这封信给予了韩德让无尽的勇气和决心。
宋军虽然勇敢,但韩德让防守顽强,屡屡挫败宋军的进攻。宋军甚至挖掘地道来攻城,但韩德让巧妙地在地下埋设了大缸,听到动静就往里灌水,巧妙地化解了宋军的攻势。这一防守战出乎赵光义的意料,他原本期望迅速解决战斗,但面对坚固的幽州城,宋军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辽国大将耶律奚底率领三万援军赶来,却被宋军的援军一举全歼,证明了宋军的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辽军。然而,随着幽州城的久攻不下,赵光义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辽军集结了12万兵力,分四路前来增援,加上幽州守军,辽军的兵力已是宋军的1.5倍,而且都是新锐之师。
宋军尽管在高粱河一带全歼了辽军先锋部队,但在随后的战斗中,陷入了辽军的重围。最终,宋军以失败告终,损失兵力超过七万,赵光义也带伤逃脱。尽管这场战斗被许多人认为是宋军的惨败,但从中也能看出赵光义的非凡指挥才能,毕竟能在敌军重围中保全部分兵力,足见其军事素养。
高粱河之战虽然是宋军的败仗,但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身负重伤,几乎致命。因此,这场战斗对于辽国来说也是一次“惨胜”。辽军随即追击宋军,但在满城一带遭遇宋军的伏击,结果辽军损失惨重,尸体堆积成山。
在雍熙四年,宋军再次分三路伐辽。许多人认为赵光义此举是因为辽国的皇帝耶律贤刚刚去世,新皇帝耶律隆绪刚继位,萧燕燕还在垂帘听政。然而,实际上,耶律隆绪已经登基四年,而且赵光义选择在正月北伐,是由于辽国内部的混乱。当时,辽国的幽州守将韩德让不仅因个人恩怨固守幽州,还与辽国太后萧燕燕有着复杂的关系。
与此同时,辽国上京的三万多汉军发生叛变,劫持了囚犯耶律喜隐,准备起义。这一局势为赵光义提供了出兵的机会,他决定趁机帮助耶律喜隐,并顺带收回幽云十六州。但这一计划却因时机不当而失败,宋军不仅未能协助耶律喜隐成功,反而惨败,杨业也在此次战斗中被俘并最终死于绝食。
辽军继续追击,宋军却在途中击败了辽军,甚至还击溃了敌军的主力。尽管辽军全力反扑,但在战斗中失去不少士气,而杨延昭等宋军将领趁机发动反攻,攻入辽境,打击了辽国的军心。
辽国的疲态已显,而宋军的胜利迫使辽国不得不进行和谈,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这份协议虽然被许多人视为北宋的妥协,但实际上,在两国的较量中,宋朝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优势,特别是通过铜币、纸币、铁币等手段,对辽国经济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辽国的经济在“澶渊之盟”后迅速崩溃,北宋通过严密的货币政策和战略物资倾销,彻底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尽管辽国屡次尝试制造纸币,但由于没有市场认同,最终宣告失败。至此,北宋在对辽的政策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后来的长时间和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