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的朝鲜半岛,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长津湖地区的气温骤降至零下30度。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们不仅要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作战,还要与极端严寒的天气抗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支英勇的部队,在长津湖战役中出现了4000余人冻死的惨重损失?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司令部采取"西攻东守"的战略,将主力集中在西线打击南朝鲜军队。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误判形势,决定发动"圣诞攻势",企图东西对进,一举歼灭志愿军主力。东线战场上,美军陆战1师、第3师和第7师共十万余人正沿长津湖向江界方向推进,而志愿军在东线的防御力量却十分薄弱。
危急关头,中央军委决定紧急调遣第9兵团入朝作战。这支来自华东地区的精锐之师,曾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以善打阻击战闻名。
毛泽东在接见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时明确指出:"调你兵团入朝,就是看中了你们善打阻击的特长。"然而,这个决定也埋下了后来悲剧的种子。
11月初,9兵团15万将士身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头戴大檐帽,仓促跨过鸭绿江。当部队途经沈阳时,宋时轮向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汇报了部队缺乏御寒装备的困境。贺晋年立即调拨了库存的日军大衣和棉鞋,但这些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兵团的需求。
更严峻的是,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东北军区紧急筹措的大批御寒物资在运输途中遭到敌机轰炸,最终只有少量能够送达前线。战士们不得不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极寒中,穿着单薄的棉衣作战。许多人的耳朵、手指和脚趾被冻伤坏死,却仍然坚守阵地。
11月27日黄昏,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对美军发起突袭。20军和27军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将美军分割包围。一位美军陆战队员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又像原木一样倒下,但后面的人仍不断涌上来......"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最终让9兵团创造了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辉煌战绩。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战斗中,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造成如此严重非战斗减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极端的严寒天气。
盖马高原的低温远超华东地区战士们的想象,即使美军拥有充足的御寒装备,也有7000余人被冻伤。其次是后勤保障的严重不足。仓促入朝导致部队缺乏必要的冬装,而美军的空中封锁又切断了补给线。
宋时轮在战后总结中特别提到朝鲜民工大批逃亡的问题。
当时朝鲜方面为部队提供了大量临时征召的民工,负责运送伤员和弹药。但这些未经训练的平民在敌机轰炸时往往惊慌逃散,导致大批伤员无法及时后送,最终冻死在战场上。
"担架民夫少,且系临时动员的老百姓,未经必须的教育,大批逃亡,战场伤员无人抬运或抬的不及时,致有大批伤员冻死的极端严重情况。"宋时轮在检讨报告中这样写道。
随着战争的推进,苏联空军和志愿军空军逐渐掌握了部分制空权,建立起著名的"米格走廊"。朝鲜民众对敌机的恐惧也逐渐减轻,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主动加入到支前队伍中,为后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津湖战役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9兵团的英勇阻击成功阻止了美军东线的推进,为西线主力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毛泽东在给宋时轮和陶勇的电报中高度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