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儿子张苞对蜀汉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他的死令诸葛亮悲痛欲绝,甚至痛哭吐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庞统随刘备进入四川,然而在“落凤坡”遭遇了刘璋麾下的张任伏兵,被乱箭射死。此时,诸葛亮正与其他官员共同欢庆七夕节,忽然,他目露惊色,摔杯落地,捂住面庞悲恸不已,喊道:“哀哉!痛哉!”在场的人纷纷询问其原因,诸葛亮眼泪涟涟,哭诉道:“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已绝!”他再次放声大哭,痛心疾首地说:“吾主失去了一臂!”尽管诸葛亮视赵云为得力助手,然而对于庞统的死,诸葛亮表现出的悲痛显然更为强烈,甚至伤心至吐血,几乎昏迷。然而,诸葛亮即便如此痛心,仍然决定继续北伐,带领大军再度进军祁山,开始了对曹魏的征讨。
当刘备准备将先锋印交给张苞时,关兴恰巧到来,二人因争夺先锋印而激烈比试,最终武艺和箭术难分胜负。经过刘备的调解,二人同意在帐内折箭立誓,结为兄弟,互相救助,也因此得名“小关张”。在蜀汉的历史中,诸葛亮曾因四人的死伤心痛落泪:庞统、赵云、马谡以及张苞。尤其是张苞的死,令诸葛亮伤心至极,甚至痛哭得口吐鲜血,昏厥过去。最终,这一事件让诸葛亮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惫,导致他无法继续处理事务,被迫从祁山撤军,回到汉中。
为何诸葛亮对张苞的死如此悲痛?是因为张苞对蜀汉的重要性远超他人吗?显然,诸葛亮对庞统的哭泣,并非为庞统的死本身,而是因为刘备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助手,复兴大业遭遇重大打击。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重用马谡担任主将,前往街亭与魏军作战。然而,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最终将军营安置在了不利的地形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失去了街亭。尽管马谡因此丧命,但诸葛亮并非为马谡的死而痛哭,而是因刘备临终时的叮嘱,悔恨自己没有谨慎处理马谡的用兵,导致了北伐大势的失败。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正准备出征,忽然一阵强风吹折了庭前的松树。他推算风象,认为“此风主损一大将”,不久后便得知赵云的儿子赵统和赵广相继阵亡,诸葛亮痛哭流涕,喊道:“子龙身死,国家失去一根支柱,我失去了一臂!”这表明,赵云在蜀汉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在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成功攻占了武都和阴平,设下埋伏引诱魏军来攻,郭淮和孙礼被蜀军夹击。张苞与关兴从前后夹攻,魏军损失惨重。张苞在追击敌人时,不幸从山崖跌落,重伤不治,最终死于成都。诸葛亮闻讯后痛不欲生,随即痛哭吐血,昏厥过去。虽然他被及时救醒,但由于过度悲伤,身体出现虚弱,最终不得不悄然撤军回到汉中。
那么,张苞真有那么重要吗?随着蜀汉的五虎将相继离世,蜀汉的武将队伍已陷入断层的危机,张苞和关兴正好承担起了承接旧将与新将的重任。然而,张苞的早逝,让蜀汉失去了最有潜力的年轻将领,使得北伐大计更加艰难。想到这一点,诸葛亮无疑倍感沮丧和失望,最终导致他因为忧愤成疾,健康急剧恶化。
至于张苞个人,他自幼继承了父亲张飞的武艺,是蜀汉后期的杰出将领。在父亲张飞被部下范疆和张达所害后,张苞主动随刘备征讨东吴,为父报仇。在夷陵之战中,他击败了东吴的将领夏恂,并在战斗中成功逼退了周泰的弟弟周平,展现出过人的勇猛与智慧。刘备称赞他:“虎父无犬子!”东吴为求和谐,将杀父仇人范疆、张达送到张苞面前,张苞亲手为父复仇,将其凌迟处死。
张苞的死不仅令蜀汉失去了一个勇猛的将领,也让诸葛亮心中未竟的北伐大业蒙上了阴影,成了他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