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冬,中朝人民军队与美国侵略者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由于敌特的破坏,志愿军抢修的永柔野战飞机场在即将启用的前夕,被美军10余架B29型轰炸机一次投掷千余枚炸弹而破坏了。
在此情况下,志愿军某部移防顺安,抢修新的野战机场,敌人派遣的各路特务也跟着来到了顺安周围。
顺安野战飞机场周围山连山、岭连岭,古木参天,洞穴也多。志愿军某部四连驻在机场东侧一个小村的周围,专门成立的捕特小组进入新的环境,也开始严密搜捕潜伏在周围、伺机破坏志愿军机场的特务。
顺安野战机场动工后,果然有特务指挥敌机在工地上空施放照明弹,并不断扫射。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驻在其他村子里的志愿军连队先后都遭到敌机的轰炸,唯独某部四连的驻地安然无恙。
这个异常情况引起了捕特小组副组长郝伯清的猜想:“特务很可能就隐藏在志愿军驻地的村子里!”
郝伯清当时已经42岁了,原为六班班长。他中等个头,长得很结实,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老郝屡立战功,在解放战争时期曾被授予二级扫雷英雄。对于这样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战斗英雄所作出的判断,大家还是比较信服的。
隆冬的一天下午,大雪弥漫,连部掩蔽部里坐着连首长和捕特组全体人员。大家觉得老郝的猜想很有道理,但谁是特务呢?都拿不出证据来。
最后,大家对村里群众逐个排队逐个进行分析。当时这个村子住着20多名当地群众,大部是妇女和儿童,成年男子只有4人,其中3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断了一只胳膊的残疾军人韩哲信年轻一些,当时32岁。
分析的结果,认为韩哲信当特务的嫌疑最大。这个人说话头头是道,开口闭口总说志愿军好,见了连首长点头哈腰,甜言蜜语,但对村里群众十分刁顽;他娶了个年轻、妖娆的女子作老婆,而且终日游手好闲,酒醉饭饱。
这次会议之后,志愿军开始对韩哲信进行监视。但是,监视了一个多月,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敌机仍继续对志愿军驻地和施工工地狂轰滥炸。
难道是分析判断错了?就在志愿军正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团政治处文工队来连队慰问演出。
那天夜晚,捕特组发现平时最爱出头露面的韩哲信却不在人群中。捕特组立即分成两组,隐蔽在韩哲信住房前后的树林里观察室内动静。
晚上9时,韩哲信住室的电灯光闪了一下又灭了,这说明韩哲信在家。
捕特组组长严文田和组员崔亨永以邀请荣誉军人参加联欢晚会的名义推门进房,但喊了数声不见动静,室内也没发现有地洞的痕迹。韩哲信到底去哪里?他的行踪实在太诡异!
崔亨永见墙壁上挂着一块白布,便随手拉开,里面露出了一个嵌在墙上的壁柜,但壁柜内空无一物。
这时,副组长郝伯清进来了,他用手指在壁柜上敲了几下,果断地说:“壁柜是夹墙!”
“没有抓到真凭实据,不能贸然行动,弄得不好会影响军民关系。”严文田作为组长,犹豫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怎么办?大家商量留下副组长郝伯清和组员吴金生监视壁柜,严文田和崔亨永去报告连首长,并找韩哲信的妻子询问。
据韩哲信妻子讲,韩哲信是“因身体不适在家”。但是,志愿军在他家等候了两天也不见韩哲信的影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第三天,连首长找到顺安的里委员长(相当于区长)汇报情况。在里委员长的支持下,志愿军终于从藏有发报机和作战地图的夹墙内逮捕了韩哲信。
审讯后查明,韩哲信原是村里一个浪荡青年,1949年入伍后,投机钻营,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很快当了人民军排长,还钻进了劳动党内。
美军进攻北方时,韩哲信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叛变投敌当了特务,又被派回北方。他找到原部队,谎称负伤失散,骗取了二等一级残疾军人荣誉称号,从而为他回乡开展特务活动找到了保护伞。
这一次,这个隐藏得很深的特务终于被志愿军挖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