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像一张唱片,维也纳就是那根温柔的唱针。
说出“维也纳”这个词,就像跳动的金色音符,因为维也纳不仅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声音,每当世界喧哗时,维也纳都是另一种选择:低调、优雅、带光。
维也纳有我喜爱的音乐和一切,在砖石里,在人们的眼神和气质里,当空气中有音符的时候,人会变得松弛愉悦,心情气和。
要不人家说,在维也纳,连呼吸都是'3/4'拍的。
01.
来维也纳,要住维也纳柏悦酒店(Park Hyatt Vienna)。
旧日银行的金库,变成了温暖的水池。
百年前的黄金如今被安静地藏在建筑的骨架里,四壁保留着原始的石材纹理,灯光打在水面上,泛起一种“梦做了一百年”的错觉。
酒店一层餐厅The Bank Brasserie & Bar,原是前奥地利各联邦银行总部的大堂,吊灯像从天而降的水晶雨,吧台则是铜与黑木的完美结合。
我劝你点一杯,用当地白兰地调制的“Gold on Gold”,来一场镀金的夜间低语,维也纳贵族式的克制、优雅与神秘,温润入喉带着旧日帝国的余温。
维也纳柏悦酒店是新艺术运动在维也纳留下来最美丽的历史容貌和身影,从银行到酒店,维也纳人在重修时只做了一件事:尊重他的过去。
挑高十米的大厅,金属楼梯与石柱并存,电梯按钮是圆形浮雕,像从旧地图上扣下来的纽扣。
如果这样的夜有配乐,那一定是阿拉伯的玛丽莲·梦露,阿斯玛罕天使般的嗓音,唱着她那首畅销歌曲《维也纳的迷人夜晚》。
尊重他的过去。
这也是安藤忠雄爱上维也纳的原因,他在著作《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中这样描述:一到维也纳,马上就会被整条街的氛围、浓厚的历史气息强烈吸引。
特别是称为旧市街的街道中心伫立着知名的圣史蒂芬大教堂。
安藤忠雄写道,自中世纪以来到现在仍旧作为维也纳的象征而屹立不倒,而且街道上也到处都是维也纳的历史足迹。
安藤忠雄将整座维也纳城市的改造,和贝聿铭为卢浮宫金字塔在做比,盛赞了维也纳人用极简切入厚重,用克制打开历史的美学造诣。
这其实就是维也纳的独特,马车与跑车在同一条街道上,各有各的节奏。
传统与先锋、慢与快、优雅与锋利,这就是维也纳的风格,更是维也纳的存在方式。
02.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维也纳,必定会爱上维也纳的三重奏:音乐厅的夜晚,博物馆的凝视,咖啡馆的对谈。
踏上莫扎特曾走过的鹅卵石路,在前所未见的最美石桥上,横穿美丽的多瑙河,驻足于圣史蒂芬教堂高耸的尖塔前,像贝多芬一样抬头仰望,看见鸟儿叽叽喳喳地从钟楼飞过。
对贝多芬来说,这一秒是可怕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见钟声,天才在这一刻意识到自己将永远失去“神的语言”,但他却用寂静写下了响亮的命运。
这就是维也纳,唯一的维也纳。
在别的城市,音乐是娱乐;但在维也纳,它是一种呼吸。
就像在一切告别和纪念的方式中,唯有维也纳选择了舞步。
每年10月25日,维也纳会稍微慢一秒,不是因为交通、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空气中有一种节奏正在复苏。
这节奏在2025年最为特别,今年是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
如果你刚刚好来,就会遇见一座城,用只有他自己懂得的方式,悄悄地、优雅地,让整座城市化作一首圆舞曲,献给“圆舞曲之王”。
在维也纳,《蓝色多瑙河》不属于博物馆,也不属于管弦乐团;在这里,她属于:一个普通人,在黄昏时轻轻哼起的一段旋律。
属于街角少年低吟的《春之声》,老提琴手在广场喷泉旁拉起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就像我在vlog里说的,在维也纳,连布料都有节拍的记忆,每一件衣服都要会跳华尔兹。
在维也纳,华尔兹不只属于人,它也属于围巾、长裙、甚至雨中的一顶礼帽、一把伞。
维也纳的时装屋,不需要大音量,每一针每一线,都像三拍子踩在木地板上。
以Femme Maison和Jana Wieland为代表的维也纳时尚态度,呈现着一种比流行更稳定的东西——姿态。
维也纳的时尚设计,给人一种出走感,像刚从舞会逃出来,不刻意追求惊艳,却自会吸引慢两拍的回望。
如果你来维也纳,一定要去一间帽子店—Mühlbauer Hutmanufaktur,准确来说这里不像一间商店,更像是时间在拐弯时,遗漏下来的一个小工作间。
桌上是老木模具,墙上是手工缝线的残影,而空气里,飘着某种慢工细活的决绝感,然后你就会发现,在维也纳这座城,连头部都是要讲究姿态的。
03.
在维也纳,咖啡不是饮品,是时间的容器,你不会端着咖啡走路,你必须坐下,最好还有报纸和一块蛋糕,然后做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什么都不做,享受时光的流逝。
维也纳的咖啡馆们,则带着古旧年代的金黄光痕,静静地与这座城市同步。
Adlerhof咖啡馆就像维也纳版的“时间口袋”,绿植点缀的旋转楼梯和自然采光的中庭,这种老派院落的自在与从容,在我生活的城市已很难遇见。
你当然会去时间被裱进糖霜里的Café Gerstner,点一块著名的“茜茜蛋糕”(Sisi Torte),奶油不腻,紫罗兰的味道若隐若现,萦绕着一种被思念的香气。
维也纳作家茨威格写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Café Gerstner则把甜点做得像封信,只是这封信没有收件人。
你愿意拆开,它才算被寄出。
这就是维也纳式的浪漫,永远藏着深情与留白,就像克里姆特画里金色的背景,那金箔不是炫耀,是覆盖,是某种“说不出口的情绪”。
在维也纳,绘画不只是美,而是心事的结构;读懂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克里姆特画的不只是《吻》,是无法确认是否被允许的靠近。
而也只有渐渐读懂维也纳,你才会慢慢发现,让你跳舞要守规矩的是老施特劳斯,让你跳到心碎也值得的是小施特劳斯。
还有大抵只有在中国会弄混的两个名字,丢勒和席勒~
那就来维也纳多看看他们吧,要求你端坐不动、用画笔寻找永恒的是丢勒;而允许你颤抖着爱自己的,是席勒。
这就是维也纳的气质,是华尔兹里藏住的情绪、金箔下掩盖的心跳,节奏是这座城市的一切延续,音乐、绘画、建筑、光影、咖啡……美食,连餐具的碰撞都有分寸。
我当然会建议你,来维也纳尝一尝地道的“炸肉排”,外脆不油、肉薄不柴。
这道菜是维也纳餐桌上“哈布斯堡王朝秩序感”的代表,看似简单,其实每一口都踩着精度和态度。
米其林一星的Herzig,藏在一座翻新的维也纳古典建筑里,外观不张扬、有点像一间艺术工作室。
菜单呈现现代创意料理的精髓,每一道都是精致而极富想象力的菜品,比如包裹在南瓜泥里的炸龙虾腿,口感温热,外层炸的酥、但不油,里面的肉质紧致带有弹性。
还有一道甜点让我印象深刻,是杏仁奶泡和青柠酱,一点也不甜,却让人觉得收口很浪漫,像一封情书的落款,带着维也纳特有的浓情。
TIAN Bistro,会是我重点推荐的,这是一间全素餐厅,但从不“宣传自己健康”,因为她讲的不是饮食主义,而是“你怎么对待你吃进去的东西”这件事。
点一道球芽甘蓝,焦香边缘藏着椰香泥;萝卜泥被打成泡沫,轻得像一个不动声色的笑。
当然,The Bank的羊排和生蚝也很令人回味,不过那一晚更令我难忘的是,坐在隔壁桌的一个维也纳女人。
她大概50来岁,坐下后没有打开手机,也没有左顾右盼,只是在安静的餐厅、静静地坐着,从她切羊排的方式能看出自幼的教养,像某种古典乐器的节拍器,又稳又准。
04.
这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我去了很多次,有的给你冲击,有的给你热情,有的给你欲望,而维也纳,是很特别的那一个,是我愿意放慢脚步的那一个。
来时,我们带着行程,带着地图,带着急躁;而维也纳却只递给你一杯咖啡,一段旋律,一种节奏;她藏着很多“惊喜”,激发你心底“我还想再来一次”的愿望。
我从柏林来过维也纳,从米兰来过维也纳,从巴黎来过维也纳,从苏黎世来过维也纳……
这座城不愧是欧洲最令人喜欢的城市之一,人们的说法是:巴黎、伦敦、米兰都是有人喜欢有人厌的地方,唯独维也纳,人人都爱她。
后来想一想,或许是因为,对旅者来说,维也纳对待我们的不是旅行的语气,而是生活的语气。
我知道,我一定会是再回维也纳的,那么你呢?准备好出发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