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忧国忧民、心怀理想抱负的文人,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天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汨罗江畔,为百姓的苦难而悲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于破旧茅屋中,心系天下寒士的安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立下为天下先忧后乐的誓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虽身处低位,却始终心怀国家。
这些诗句,如同一首首激昂的战歌,唱响了文人墨客们对家国的深情与担当。
在这众多的文人中,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颗耀眼明星。
《宋史》赞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展现出他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石一生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新年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影响,自幼便立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宏愿。
22岁那年,他金榜题名,步入仕途,而是主动请任外调,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
在随后的20年里,他走遍了淮南、鄞县、舒州、常州等地,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等职。
他关心百姓的生活,关心朝政的得失,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
当他任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准备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了飞来峰。
站在峰顶,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千寻塔,听着鸡鸣声中初升的太阳,他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千古绝唱。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千寻”极言塔之高,展现出飞来峰的雄伟壮观,也暗示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境界。
“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听闻在鸡鸣时分,可以看到太阳升起,这不仅描绘了飞来峰的日出美景,更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既指自然界的云雾,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阻碍。
诗人表示,他不会被这些“浮云”所遮蔽视线,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点明了自己能够不畏“浮云”的原因,是因为他站在了“最高层”,拥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洞察力。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抱负。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共同的追求和使命。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首诗,一首充满着家国情怀和理想抱负的诗,一首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