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与孩子在梦境中畅游(2):什么是梦?——亲子时光》一文中,我记录了自己与孩子聊「梦是什么」的亲子时光。
作为母亲,在那期间,我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语来去描述什么是梦,并耐心地去听取孩子在不同时期所给出的不同答案。
不仅如此,我还提到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这几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教孩子在那当下就去甄别心理学家们的对立观点,引导孩子学着去进行独立的思考。
这是因为我觉得,较之于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孩子去进行独立的思考,乃至于试着去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探索,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时候,父母直接给出的答案,不仅难以让孩子学着去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养成懒于思考,惰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此外,父母直接给孩子的什么是梦的答案未必会是真理,但却极有可能会是囚禁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失去探索得真理的机会,看不到别的其他可能的。
实际上,就是像阿德勒、荣格、佛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们对梦是什么的观点,都未必会是真理。他们「对梦的理解多半都是拥有极其鲜明的主观印记,也会有着或鲜明或隐晦的时代烙印」(见知乎《与孩子在梦境中畅游(2):什么是梦?——亲子时光》一文)的。
多年来,在生活当中,我不仅不会像喂饭那样地直接给孩子答案,还会引导孩子经由阅读、听书、看视频等方式来去行探索。
而今,随着孩子年纪与理解力的增长,我就开始试着引导孩子学着去实践。思考与阅读的获益,远没有实践来得丰盛。
但凡有过一定生命历经的人都知道,真知灼见并不在那书架上的一册册厚书中。实践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真知灼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与思考并不重要。初始的大量阅读、有独立性的思考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甄别,并因此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理论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它能给孩子打开走进去进行独立探索的大门,若无理论,孩子是很难能够打开眼前的大门来去进行独立探索的。
在有些时候,书籍还能带给孩子某种心灵的触动,让孩子在探索中拥有「自己并不孤独」的从容。书籍不会说话,但好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我们手中的每一本与梦有关的读物并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品。每一位写作者都在书中留下了自己探索梦境的行进轨迹。
当孩子在阅读这一册册的读物时,自能从中感受到写作者的某种精神力量。每一册书籍的文字里都隐藏有写作者的探索勇气,与不畏艰难的坚毅。
而这全都是孩子自行探索找答案的必备能力。在探索中找答案不仅需要孩子付出时间、精力,还需要孩子持怀勇气,脚有坚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