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成功举办后,北京将在今年8月15日至17日,举办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
半程马拉松考验“体能”,运动会检验“智能”和“体能”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这是全球首次机器人现场长时竞技活动。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角逐,6支队伍成功完赛,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初步具备“与人同行”的可能性与可靠性。比赛被评价为“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引起全球对机器人发展前景的热烈讨论。
今年8月15日,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盛大开幕。这场空前的运动会,与人形机器人半马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主要展示和检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续航能力、结构稳定性、关节可靠性等体现运动能力的核心性能。可以通俗地说,主要是考验人形机器人的‘体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解释,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则是通过更加丰富的赛项设置,来进一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和“体能”的综合能力和融合水平。
根据北京市体育局的介绍,即将举办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了侧重技能竞技的主体赛事和侧重趣味性和观众的互动性的外围赛事。主体赛事包括100米、4×100米接力、立定跳远、自由体操、足球赛等竞技赛;单机舞蹈和群体舞蹈等表演赛;工厂物料搬运、药品分拣、酒店迎宾服务等场景赛。
姜广智表示,机器人在参与各类赛项的过程中,需要在动态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长程复杂任务,对机器人的智能化、自主化、通用性和泛化能力要求更高,更能体现机器人执行任务的能力。
场景赛为本届运动会的一大亮点。据姜广智介绍,场景赛都是围绕真实场景打造的竞技项目,是一线实践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专门提出的,有一些场景对机器人有非常大的挑战。“在这个竞技当中,大家也能够看到人形机器人现在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具备什么能力,机器人距离我们理想设计状态还有多远。”
人类体育竞技突破身体极限,机器人运动会挑战性能极限
姜广智表示,人类体育竞技活动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和突破,那么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
他指出,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以预想,今年的短跑冠军有可能化身为首先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今年的足球冠军队有可能是未来生产线上协同工作的工作班子。”姜广智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