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约6公里的梁山上,堪称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陵墓之一,也是唯一一座从未遭遇盗掘的唐朝帝王墓。乾陵至今的完整性,不仅让人赞叹不已,还使其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有些人或许认为,古代帝王众多,陵墓数量也不少,许多未被发现的墓地理应不会被盗掘,因此乾陵能够幸免于难似乎也并不算稀奇。然而,乾陵的情况并不符合这种推测。与其他较为隐秘的陵墓不同,乾陵的地理位置极为显眼,位于梁山之上,这座山丘的地势开阔,且距周围的城市并不遥远,几乎没有藏匿的机会。它的位置几乎一目了然,这使得它并不容易忽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乾陵或许没有大量珍贵的宝物,因此盗墓贼才没有动手。然而,这种看法也不成立。自从武则天去世后,她的墓地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宝藏地,乾陵被人们广泛知晓,甚至成为了无数宝物的象征。乾陵的修建始于684年,经过23年漫长的建设,终于接近完成,这一时期正值唐朝国力巅峰,国家财政充盈,许多贵重珠宝无数。史书记载,李治去世时,他的随葬品就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武则天去世时,她的陪葬品也是如此,乾陵内的珍贵文物总重量达到500吨以上。
既然乾陵的文物数量庞大,且其位置显赫,那么盗墓者显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诱人的目标。事实上,唐十八陵中的十七座已经被盗掘,那么,武则天的陵墓如何幸免于难?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乾陵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两位帝王合葬的陵墓,堪称“唐陵之冠”,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文物储量丰富,享有“埋在地下的第九大奇迹”的美誉。乾陵的建筑依山而建,陵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240万平方米。陵墓的设计模仿了长安城的布局,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地势复杂,布局错综。内城南北墙长1450米,东西墙分别为1583米和1438米,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工艺之作。陵墓的修建由唐高宗时期的礼部尚书韦待价主持,而风水选址则由玄学家袁天罡完成。
唐高宗李治生前曾表示自己的愿望是能得以长安安葬,“死亦无憾”。因此,武则天在选址时,特别选择了长安附近的梁山,而不是洛阳。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武则天召集了当时的方士,令他们为陵墓选址,袁天罡在多次考察后,终于在一次夜观星象中发现梁山有紫气东来,与北斗星相交,遂确认了此地的风水宝地。
然而,李治去世时,乾陵尚未完全建成,直到武则天执政多年,陵墓的建设才逐渐完工。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将她一同葬入乾陵,标志着乾陵成为两位帝王的合葬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进入动荡期,黄巢之乱对唐朝造成了重大打击。黄巢率领40万大军攻入长安,并将目光锁定在乾陵上,企图掠夺陵墓中的宝物。他带领大军围攻乾陵,并挖掘山体,企图找到墓门。然而,尽管挖掘了40米深的大沟,黄巢最终也未能找到陵墓的入口。这次盗掘最终以失败告终,黄巢愤怒但无能为力,只得撤兵。
五代时期,后梁的节度使温韬同样企图盗掘乾陵,但在挖掘过程中遇到暴雨,无法继续行动。《新五代史》记载称:“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阻挡。”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名,组织人马进行盗挖,尽管使用了炸药,也未能找到墓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梁山附近的农民在炸石时意外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口,并确认了这就是乾陵的地宫。
尽管如此,国务院并未批准进一步发掘,反而下达了指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因此,乾陵至今保持着原貌,未被盗掘。
乾陵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依旧完整无损,关键在于其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建筑的坚固性。陵墓依山而建,山与陵墓几乎融为一体,地形错综复杂,盗墓者难以准确找到墓门。此外,唐朝时期国力雄厚,建造陵墓时使用了极为坚固的材料,使得盗墓者即便尝试过多次,也无法成功进入。
乾陵的保存完整,正是得益于其巧妙的建筑设计与周围复杂的地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未来或许会再次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现出其中的无数珍宝。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