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篇涉及子宫肌瘤手术的论文中,出现了55例男性对照观察患者,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据北京日报报道,类似“男女不分”的妇产科领域论文不说比比皆是,也绝非罕见。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在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等。
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妇科论文,竟然频繁闹出“性别乌龙”,真是离了大谱!有人曾调侃职称论文仅有编辑和作者看过,然而如此离谱的错误让人不禁怀疑,作者的论文自己看过吗?有人怒斥学术诚信何在,其实这么荒诞的错误都不能称之为学术问题,就是明目张胆的造假糊弄事儿。医护人员晋升与论文发表挂钩,如果不擅长写理论性文章,只能摘抄、造假甚至寻求中介代写代发。有网友说:“我一普通护士,晋个中级还得最少发一篇国家级三类以上论文,市场价两万,问题是我一个月才挣四千块,我也不会写我也买不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涉事护士被记过处分、降级处理,且5年内不得晋级晋升。然而,舆论认为这远远不够,多个国家级或部级刊物均发表过“男女不分”的医学论文,有的刊物上同样的奇葩论文不止一篇,这些审稿者为何会集体患上“性别色盲”,对性别矛盾、实验设计漏洞视而不见?到底是审稿放水,还是“花钱就能发”的潜规则作祟?背后是否存在“论文工厂”灰色产业链?
不仅是医学领域,这些年“为发论文而发论文”的怪象太多了——有人编数据,有人抄文献,甚至出现这种反常识的“文盲论文”。没有论文就无法毕业、无法入职、无法晋升。有需求才有市场,当评价体系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重理论不重实绩,垃圾论文自然批量生产。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治理“唯论文”等问题,但要彻底扭转为职称、晋级“水论文”的风气,必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评论员 陈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