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四川岷江滩发生的一起特大盗墓案件被警方侦破,案件中查获的文物总价值高达3亿元人民币。案件一经曝光,便迅速传遍了岷江两岸。为了防止当地百姓因为贪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家相关部门立即对盗掘案件发生地周边区域进行了封锁。
经过考古专家们几个月的深入调查,终于在2015年年底确定了岷江沉宝遗址的存在。随着考古工作的顺利推进,曾在岷江两岸流传了350多年的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也被证实,并非无稽之谈。
这首流传在巴蜀地区长达350多年的民谣,实际上源自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提到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闯王”李自成,他推翻了大明王朝276年的统治。但事实上,张献忠在起义军中的地位曾一度高于李自成。
更为重要的是,张献忠当时控制着天府之地,军力强大,个人财富可谓富可敌国。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巨额财富的张献忠,最后却选择将所有的财宝沉入岷江?
张献忠于1606年出生在陕西,少年时就展现出超凡的聪明才智。在私塾求学时,受儒家正统教育的影响,他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宏愿。尽管随着万历皇帝统治后期朝政荒废,社会动荡,张献忠家境破落,最终不得不中途辍学,但他心中的报国之志始终未曾磨灭。
因无法继续求学,张献忠转而注重体能锻炼,长大后如愿成为了一名朝廷的捕快。尽管他在捕快的职位上秉公执法,但世道的冷酷和官场的黑暗让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产生了动摇。最终,因一桩失误,他被调往边疆重镇延绥镇参军,负责抵御蒙古。正是在这里,张献忠的贪欲渐渐暴露,参与了一次兵变,险些被军法处死。
当时,延绥镇参将陈洪范看中了张献忠的相貌与才智,认为他未来必定能够大展宏图,因此为其求情,成功将他从死罪中解救出来。陈洪范的判断在后来得到了验证,张献忠也果然成了叛乱的领袖。
经历了从军的历练和社会的变故,张献忠内心的愤怒与对明朝的怨恨越来越深。正值明朝末年的天灾不断,百姓苦不堪言,陕西地区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各地百姓纷纷举旗响应,农民起义的火焰蔓延至全国。
1630年,张献忠联合家乡附近18个寨子的民众,组建了起义军,开始反抗明朝的统治。凭借自己从军中积累的军事经验以及对明军战术的了解,张献忠的起义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很快,张献忠的队伍在南方诸省壮大,招募的贫苦百姓纷至沓来,他的起义军规模达到了数万人的庞大阵营,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中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而此时,李自成还在各地辗转,尚未成为闻名的“掘墓人”。
1633年底,张献忠的起义军越过黄河,开始向富庶的南方扩展,目标直指川蜀之地。1634年,张献忠率领大军攻占了川东的夔州,开启了他进军川蜀的序幕。尽管很快迎来了重庆总兵秦良玉的抵抗,但张献忠仍凭借快速的行动占领了重庆,并且一度获得了不小的胜利。
然而,在川东经历第一次失败后,张献忠未曾气馁,继续带领队伍东进,计划与其他农民起义军首领汇合。联合后的农民起义军一度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但也因此中了明军的圈套。各地的明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并调集更多兵力准备一举消灭这些力量。
处于围困中的起义军首领们,决定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突围之策。最终,他们决定分四路突围,张献忠和高迎祥等人共同向东进军。1635年,他们成功突破明军的包围,继续前进,最终直逼明朝的老家——凤阳。
在此后的战斗中,张献忠带领的军队一举攻陷凤阳城,2万守军被全歼。而更为震惊的是,张献忠不仅攻破了凤阳城,还挖掘了朱元璋的皇陵,将其掘墓行为与之前的暴戾行为结合,暴露出他对于明朝的深刻仇恨和极度的暴力倾向。
与李自成的分歧,也使得张献忠和他反目成仇,最终两人分别发展壮大,几乎同时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目标。张献忠虽然表现出自己为民族大义起义的姿态,但其强烈的私欲和暴力本性无时无刻不在显现。
然而,随着满清的崛起,张献忠不得不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四川,满清军队的压迫让他不得不转向与其他农民起义势力合作。最终,他选择向朝廷表示归顺,但这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和准备重新起义。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杀死了守军,重新点燃了起义的火焰,开始重新集结兵力。经过几年的转战,他的势力再度壮大,然而,最终他依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1646年11月,张献忠在一次大败中死于战场,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虽然他充满贪婪与残暴,但他始终坚持民族大义,直至最后一刻。
然而,张献忠死后,历史的记载对于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关于他屠蜀的暴行仍有争议。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张献忠在民族大义面前,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他死后,四川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建立了纪念碑,表明即便是张献忠身后的历史,依然被许多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