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公务员考试在考公圈子里堪称“清流”一般的存在。在全国各地的考生为一个编制挤破头的时候,上海的公务员招考却显得格外"冷清"。
有网友分享自己朋友的经历:考了两年江苏公务员都没上岸,一怒之下随便报了上海的一个事业编,结果几乎没怎么准备就考了个第二名,顺利入职。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是不少人的真实经历。
也正因如此,不少过来人吐槽上海的公务员考试:是“瞎报”都能上的程度,为什么大学生却不愿意考呢?实际上在这个编制含金量最高的年代,哪有什么不愿意考,不过是输在了身份上。
大学生们并非不知道编制的价值,而是被现实条件所限。翻开上海公务员招录公告,大部分岗位都赫然写着"限上海户籍"的要求。这看似普通的四个字,却是无数大学生的天然屏障。
想一想,上海作为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每年吸引着数十万大学毕业生涌入,但这些人中能有多少拥有上海户口?寥寥无几。所以,竞争者自然就少了,考试难度也就相对降低了。
公务员考试其实是一场隐形的户籍筛选器。北京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满大街都是"公考班"的广告,上海却鲜少见到。这不是因为上海的公务员不香,而是大多数人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奇怪的循环:上海户籍的人有更多选择,不一定非要考公务员;而真正渴望考公的外地人,却因为户籍壁垒被挡在门外。
除此之外,工资待遇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上海公务员的收入在全国公务员序列中实际并不算高,有网友吐槽,自己朋友通过街道办考试入职上海公务员最近也辞职了,原因很简单,收入太低了,满足不了自己在上海生存的必然需求。
对于上海这种高房价的城市而言,公务员薪资的吸引力远不如一线互联网公司或金融机构。上海本地人有更多选择,自然就降低了对公务员岗位的热情。
户籍制度对公平竞争的影响远不止于公务员考试。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领域,户籍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拼尽全力想在上海扎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
如果子女有了上海户口这个"家底",他们未来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就有了先天的优势,哪怕学习成绩一般,也能有更多选择。
对比江苏的公务员考试就能看到明显的差距。同样是长三角地区,江苏公务员的考试难度远超上海,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都可以报考,这就导致了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岗位动辄几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考试难度自然水涨船高。
作为个体,我们可能难以改变制度,但可以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无论是考公务员、进企业还是创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如何在户籍限制下做出明智选择?首先要认清现实,了解自己能报考的范围。有些省份和城市的公务员考试对户籍限制较少,可以重点关注。
其次,不要盲目跟风考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决定。公务员工作稳定但发展有限,并非适合所有人;最后,可以考虑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或国企,它们往往对户籍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对于外地大学生而言,与其抱怨户籍限制,不如把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提高学历、增强专业能力、拓展人脉网络,这些都是突破户籍壁垒的有效途径。上海等大城市虽然对普通岗位设置了户籍门槛,但对真正的高端人才却是敞开大门的。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人",比抱怨制度不公要有效得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