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五)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上期讲到刘备率领部众离开樊城。刘琮的下属和荆州的很多百姓都纷纷相随而行,从襄阳到当阳,一路上,陆续跟随的民众多达十万余人,造成行军速度十分缓慢,一天只能行走十来里地。
这时有人提醒刘备,应该迅速前进,不然等曹操军队赶到,几乎没有对抗的能力。
对于《三国志》的记载,有时让人感觉特别奇怪,文中没有明确都是哪些人提醒了刘备,他们具体说了哪些话来反对刘备如此行军?这中间到底有没有诸葛亮的声音?对这些敏感问题,作者陈寿好像故意回避。但却对刘备的回答作了重点记载,和当初反对诸葛亮提议攻击刘琮一样,刘备又是一番大义凛然,再次充分表达了他的仁义之心。他说:“凡是能成就大事者,就一定要以仁为本。我怎么能忍心弃他们而去呢?”
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他的《汉晋春秋》中,对刘备的这一做法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刘备越是身处颠沛流离、危险的境地,越更加讲究信义。
刘备一系列追念刘表厚恩的活动,彻底感动了三军将士;刘备甘愿与追随他的民众一同接受失败。习凿齿认为,刘备之所以能够凝结人心而获得众人的拥戴,不仅仅是因为他能与军民同甘共苦、抚慰受寒之人,以及口含草药慰问疾病!更在于他的大义之举。刘备最终能够成就大业,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对习凿齿先生这样的评价先打个问号,咱们接着往下看。
在另一方,曹操得知刘表在江陵贮有船只、粮食、刀枪等大量军用物资,担心刘备抢先赶到,就抛下辎重,轻装前进。但当赶到襄阳时,听说刘备已经过去,曹操就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赶,一天一夜行三百余里。
读到这里有个疑问,一天一夜,曹操的精兵才跑了三百余里,相当于时速还不到6.5公里,这也太慢了,和步行的时速差不多。这说明曹操的军队已处于人困马乏、强弩之末的状态,但仍然比刘备的日行仅十余里要快得多。曹操终于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面对疲惫不堪的曹操,不是去亲自组织、带领军民进行有力反击,而是把他亲口所说的“以仁为本”“不忍弃去”“共同面对失败”的口号抛到九霄云外。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一个习惯性动作,跑!他不但再次丢下了孩子、老婆,也丢下了曾对他寄予厚望的十万民众。
跟着刘备一起逃跑的还有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十多人。对于刘备逃跑的样子我们不难想象,但很难想象出诸葛亮逃跑是个怎样的姿态和表情。
因为曹操实在追不动了,而刘备的人马正处在亢奋状态,所以刘备等人得以逃脱,但却害苦了丢下的十万民众。不知道赤手空拳的他们能有几人得以逃脱曹操的魔掌。
每次当我读到“曹操俘获大量人马辎重”时,心情就特别的沉重,以至于心里积压了一大堆的问号:那些被俘的民众后悔跟随刘备了吗?他们遭到曹操军队的烧杀淫掠了吗?不是说好的“不离不弃、共同面对失败”的吗?这不是拿百姓的生死当儿戏吗?自知如此不堪,又何必当初呢?
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那些为刘备唱赞歌的史家以及标榜刘备的枪手们都避而不谈这个问题,没有人对其悲惨的结果负责人地说一句大实话。
说到这里,我要讲一个常常被忽略掉的一个小人物,他叫王威。王威与刘备相比,起码在挑战曹操一事上,他比刘备够爷们儿,他的胆识是对刘备等人逃跑行为的一计响亮的历史性耳光。
据《汉晋春秋》记载,王威曾向刘琮献计:“曹操得知您已投降,也知道刘备已逃走,所以必然懈怠,他的轻行单进,正是给了我们一个消灭他的好机会。您若给我数千奇兵,我在险要之地埋伏,给他来个突然袭击,一定可以擒获曹操。如此您一下子就能威震中原,雄霸四方。等处死了曹操,中原则可传檄而定,这绝对是您不可多得的机遇,望将军速速定夺,不可迟疑。”
王威其人虽名不见经传,但他作为刘琮的一个普通部将,能想出如此计谋,的确很不简单,并且眼光独到而深远,既有眼前的对策又有将来的打算,其谋略堪称精彩。只可惜刘琮年幼,已经被吓得魂不守舍,没有采纳王威的建言。否则,照此一拼,在冷兵器时代,胜败往往在主将的意志和智慧,王威还真的可能成功,最起码敢于去拼上一把。
还有一个小插曲,也值得一提。就是当初从襄阳往南逃的时候,徐庶和诸葛亮在一起,当曹操抓获了徐庶的母亲后。徐庶并没有像刘备那样,表演一番大义灭亲的壮举,而是立刻向刘备辞别,并指着胸口说:“本来想着凭借这个方寸之地,同将军共同谋划王图霸业,现在我已经失去了母亲,心中已经烦乱,对大事无益,请求从此辞别。”徐庶别不多言,就归到了曹操的阵营。这才是真实不虚的男子汉,才是真正的忠孝仁义。有话说到明面上,这才是真君子。徐庶的做法又是给刘备的一计漂亮的历史性耳光。
我知道我对刘备的不满,充满了个人的感性认识,这是研究文史的大忌。那好,就听听有关专家给出的理性分析吧。
首先,刘备知道人口是最主要的资源,有了人口才会有粮食、兵员和财富。刘备没什么家底,现在突然收获十万之众,不到万不得已,他怎么舍得舍弃呢?而且他还能顺道彰显一下他的仁德。即使是曹操追上,既是失去一大部分民众,但还是能得到一小部分。百姓并不懂得军事上的问题,尽管遭到抛弃,百姓感激的仍然是他刘备,更加痛恨的是曹操。无论他啥时间回来,荆州的百姓都会夹道欢迎。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奸诈的一面。
其次,跟随他的老百姓很多都是将士的家眷。家眷们都明白,此次离开荆州,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所以无论死活,都要跟着大军一起走。对刘备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将士家眷落入曹操之手,将士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啊!刘备不是仁慈,而是为了稳定军心。
最后一点,由于百姓的数量庞大,行军速度缓慢,但当曹操大军袭来时,同样可以阻扰曹军的行军速度,反倒会给刘备提供一个得以全身而退的时间,所以,他就鼓动民众反曹的情绪,利用民众愿意跟随的心态,携带民众一同南下,上演一出感天动地的苦情大戏,其实对刘备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收买民心的绝佳机会。
就此问题,我和一位报社的前同事交流时,他的观点很明确:对于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刘备,面对众多民众自发要求追随同行,你能拒绝吗?这个事情,刘备是被动选择,只能接受,诸葛亮也无法反对,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太苛责刘备,不管他心里怎么想的,他必须带着愿望追随自己的民众一起走。
对刘备的这一做法,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思考,有争议是必然的。
总之,刘备虽然丢了荆州,但却收获了民心。不能不说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但通过此事,也让后人发现,在仁义行天下的招牌下,其实也暗藏着一个自私、狡猾、城府很深的刘备。
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与关羽、刘琦等人一同逃到夏口,即今天的汉口。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自从在襄阳提出“攻击刘琮,荆州可有”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后,他一路听着刘备满口的仁义道德,看着十万之众即将面临的危险,他怎么会不知道刘备到底想干什么啊?
那么,他为何始终一言不发呢?他是被刘备的仁义折服得无话可说了吗?亦或是他早已看穿了刘备表演的把戏?对于既无寸功又无职务的他,也许能做的只有选择默默的配合。我想,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替诸葛亮找到一个不同的答案。
到了夏口,诸葛亮终于说话了:“事情很危急,请求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诸葛亮将迎来他一生中第一个重大考验,也是他大展身手,在刘备阵营中确立重要地位的关键一役。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下期。
作者简介: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书法爱好者。著有《写活历史人物?五代十国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研史手记?诸子五家系列》《研史手记?历代政体研究系列》《研史手记?中外历史对比研究系列》等文史专著。另著《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