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分析: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为何选择降将姜维作为接班人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乱世当中,涌现了不少的能人义士,要征战四方除了要有充足的兵马粮草,还要有勇猛的将领和能够运筹帷幄的军师,说起三国中的军师,大家的心中一定会出现很多名字,其中,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应该就是这里面的佼佼者。
这位帮助刘备成功的三分天下的功臣,一生当中战功赫赫,其中许多的经典战役即使在现在也是被人所津津乐道,这样一位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在晚年的时候自然要找一位出色的青年将领作为他的继任者,完成他未尽的心愿,诸葛亮公认的徒弟,就是他在北伐中遇到的陇西降将姜维。
诸葛亮平生足智多谋,做事深思熟虑,除了轻信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那次之外,一生中小心翼翼,给人留下的从来都是稳当持重、老谋深算的印象,那为什么会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一个前来投诚的敌军将领呢,难道就不怕他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再次倒戈吗?此时的蜀军将领中并非无人,为何要将刚刚投降,根基尚不算稳的姜维收为自己的徒弟,传授其毕生所学呢?这真的是诸葛亮欠考虑了吗?
其实,诸葛亮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继任者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的,他绝对不会轻易的收一位不可靠的庸才为徒,他在收服姜维的时候,对姜维做过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他真的可信之后才决定让他继承自己的志愿。首先,姜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光是武功身手还是军事智谋,在当时都算是众多将领中的翘楚。
姜维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做了天水郡的参军,就连诸葛亮都曾称赞他“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这里就说明了诸葛亮对姜维智谋的肯定,永南、季常分别是李邵和马良,都是蜀军中的谋臣大将,都在战场和朝中证明过自己,诸葛亮拿这些人和姜维相比,还说姜维比这些人都要强,足以说明姜维的实力完全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收服了姜维之后,不仅传授给他自己的平生所学,还让姜维统领蜀汉的精锐部队虎步军,对于年仅27岁,未有多少战功的姜维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举动,是对他能力的足够信任。除了自身的军事谋略实力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之外,姜维身上最受诸葛亮欣赏的,应该还是他对于大汉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姜维是天水郡冀县人,属于凉州,凉州地方是被曹操平定较晚的,所以这里的人们对于曹魏势力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大部分人还是心向汉朝的,姜维就是其中的一位。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投降的,并且姜维投降蜀军有着特殊的原因。据《三国志》说,天水太守疑心姜维要反叛,在他一次出城之后拒不让他进城,太守疑心姜维,他无法自证清白,索性真的降了蜀军。姜维一直是个忠心汉室的人,蜀军也是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在北伐,姜维投降,是他离开曹魏,回归大汉的象征。这就好比之前关羽被曹操围困,不得已投降的时候,由于当时曹操还是大汉的丞相,也是说的降汉不降曹。姜维降蜀之后,诸葛亮写信给蒋碗等也说他心存汉室。
由此可见,姜维并不是一位见风使舵、首鼠两端的怕死之人,而是一位心怀理想、有着远大抱负的好男儿,诸葛亮毕生的夙愿也是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姜维能够得到诸葛亮赏识和信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玩过桌游卡牌游戏《三国杀》的朋友对于里面姜维的技能台词应该不会陌生,“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这句话就是姜维一生的真实写照,姜维在拜入诸葛亮门下之后,曾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在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渐成为了蜀军中的中流砥柱,多次率领蜀军北伐曹魏,其中互有胜负。后来由于蜀中大臣多反对,姜维北伐只得停止,最终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蜀汉自此正式灭亡。
即使在蜀汉灭亡后,姜维的兴汉之心也未曾停止,他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虽然兴复汉室最终失败了,但他至死也没有忘记诸葛丞相的遗愿,没有辜负他对自己的知遇和教导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