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运海
随着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我省以建设“暖心驿站”为抓手,努力实现以心暖“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聘请骑手担当移动网格员,将新就业群体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这一探索,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也让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实现了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暖心驿站”提升城市温度
4月29日上午,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绿都广场C栋写字楼,上班族在排队等电梯。
“绿都广场有3栋写字楼,有5000多人在这里工作。”绿都物业负责人介绍,写字楼里多为从事自媒体、信息通信等新兴职业的年轻人,因此,来这里送外卖和送快递的“小哥”也多。
绿都物业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暖心驿站”,配置有早点淘智能柜、休息椅、微波炉、医药箱、雨伞等便民服务设施和用品。同时,在楼外设置了电动车专属停车区和换电柜,骑手可以通过路线图,还可以及时更换电池。骑手陶康乐说:“过去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途中车没电、天热没水喝。现在到处都设有‘暖心驿站’,喝水、吃饭、充电等问题都解决了。”
如今,像这样的“暖心驿站”全省已建有1600多个,它们用真情架起关爱的桥梁,温暖了新就业群体,传递着城市的文明与温度。
除了“暖心驿站”,我省还探索建设新就业群体活动阵地,将服务和功能全面升级。
去年6月,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街道联合饿了么外卖平台共同打造“暖心e站——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为骑手提供综合性活动阵地。“暖心e站”设有休息区、心理咨询室和法律咨询室;实行助“新”行动,制定新就业群体成长与支持服务清单,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安全培训、职工权益、法律援助等服务。
畅通配送“最后一百米”
很多骑手表示,在送外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三难”:一是停车难,很多地方禁停电动车;二是进门难,一些小区不让电动车通行,骑手只能将电动车停在小区门口,步行送餐;三是找人难,一些小区楼栋门牌标识不清,来回找太耗费时间……
围绕这些难题,我省以建设“骑手友好社区”为突破口,探索打通配送“最后一百米”的路径,推动兼顾社区秩序、用户体验、骑手便利的综合治理。
去年11月7日,焦作市解放区在25个社区开展“骑手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社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平台企业、骑手等五方代表签署了“骑手友好社区”共建协议。社区聚焦骑手所想所盼,畅通服务难点堵点,切实为骑手办实事、解难题。辖区内的锦祥花园社区不仅提供“微导图”,方便骑手准确找到每一栋楼,还与18家商户结成暖“新”商户联盟,为骑手提供吃饭、电动车维修、理发等优惠服务。
洛阳市君悦蓝庭小区禁止电动车通行,为方便骑手送外卖,小区专门在地下车库设置绿色通道,规划专门的骑手通行路线。骑手可以在地下车库骑电动车到某一栋楼的入口,再乘电梯上楼。很多小区一方面完善楼栋标识,另一方面在出入口设置“骑手友好线路图”,标明楼栋号等信息,提升了配送效率。
骑手变身基层治理“流动哨兵”
边涛是美团驻马店公司的一名外卖骑手。今年4月13日,他到一个小区的一栋楼送外卖时,发现两部电梯中的一部出现故障,就给物业公司打电话,电梯得到及时维修。他说:“做这些事都是顺便帮个忙,举手之劳而已。”
为发挥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的路径和机制。
去年10月,漯河市组织全市外卖配送员“亮身份、融网格,强治理、提效能”,聘请了223名外卖配送员作为街道流动网格员。这些骑手在配送过程中,通过“外卖随手拍,网格随时办”等形式,参与社情民意收集、突发事件直报、异常情况预警等城市基层治理。骑手赵子龙在送餐途中发现一家餐饮店卫生状况很差,便立即联系有关部门上报情况,执法人员及时让商家整改,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巩义市开普社区将辖区内的一家科技网络公司60余名“骑士先锋”聘为移动微网格员。这些移动微网格员把发现的安全隐患和不文明现象及时反映给社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骑手李文亮说:“让骑手担任移动微网格员,是社区和居民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能为社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很高兴。”
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既增强了新就业群体凝聚力、获得感,也提升了治理效能。这些穿梭在街巷的“城市哨兵”,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