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巴基斯坦的蝗虫,又叫沙漠飞蝗,发源地在东非地带。正所谓百因必有果,它的泛滥要从万恶之源的全球气候变暖说起。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升华,在空中形成大量的水蒸汽,一经冷凝,于是在2019年的冬天,东非就出现了连续三个月个大暴雨,在这样的气候下,使得沙漠飞蝗的数量呈爆炸指数性增长。
这支飞蝗大军从东非出发,沿途经过红海,中东,南亚,目前到达巴基斯坦,这个时候飞蝗的数量已达4000亿只。
蝗虫大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途径国家大多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部分国家出现饥荒,其中印度就因为这场蝗灾,使得他们的军粮损失殆尽,印度政府急于向巴基斯坦停战求和。
如何治蝗已成为巴基斯坦的重中之重,这段时间网上都在流传若干年前河北牧场用鸡治蝗的经典案例,很多人也就都想,要不要空运“战斗鸡”大军过去,然而巴基斯坦为什么不用鸡呢?
有人认为巴方(下文的巴基斯坦都用巴方,巴国来代替)的鸡不够用,河北牧场治蝗的时候,号称“战斗鸡”的牧鸡,一天能吃70只蝗虫不在话下。
但是面对4000亿只恐怖的沙漠飞蝗,笔者粗略算下,这得需要57.14亿只鸡,这么细想想,巴方确实很难拿出这么多只鸡,还是“战斗鸡”,巴方拿不出来没关系,还有它老铁中国啊,中国一个大型养鸡场都有上亿只鸡呢,帮巴方空运个几十亿只不难。
既然不缺鸡,那为什么还不用鸡呢?
如果真把一日吃70只蝗虫的“战斗鸡”空运到巴国,那些鸡除了不能把蝗虫消灭干净,还会表示:“我尽力了,我太难了,臣妾做不到啊!”
要是仔细看过河北牧场治蝗案例和视频,不难发现,河北的用鸡治蝗,治的是什么蝗?那些鸡吃的八成都是蝗虫的若虫形态。而肆虐巴国的沙漠飞蝗,是成虫形态。
若虫和成虫的区别是什么,若虫可以理解为蝗虫的青春期,成虫就是成年人形态了,若虫形态的蝗虫,飞得没有成虫的高和远,外壳没有成虫硬,但是若虫在地面上蹦跶得比成虫勤。
鸡吃虫子都是在地上叨着吃,只有鸟才会飞起来吃,再野的鸡,也就能飞过平房房顶吧,飞得还挺费劲的。
所以说面对成虫形态的沙漠飞蝗,即便是“战斗鸡”,想逮住它们也不容易吧。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也没办法治理蝗灾的原因之一,印度不缺鸡不假,但是印度的鸡多半都是吃了激素吃了激素长大的肉鸡,这种肉鸡本身自己就一身病,就更不能治蝗了。
所以说对于泛滥的蝗虫,要么就喷洒农药,要么就用比鸡能吃的鸭子去对付他们,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人工筑巢,吸引鸟类,经实例验证,利用鸟类治蝗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而且专治各种猖獗的成虫飞蝗。
总之就是不要用鸡,大量转运鸡,除了会增加禽流感的风险,剩下的没啥好处。
之所以这4000亿只沙漠蝗能够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地制造灾害,最大的原因就是“蝗虫效应”,那么蝗虫效应是什么?
沙漠蝗虫的肠道里会产生愈创木酚,会将蝗虫所蚕食的植物里的物质分解。过程由一种肠道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进行。愈创木酚是其中造成蝗虫成群的费洛蒙里的化合物之一。
在这里笔者需要解释一下,费洛蒙是一种信号素,信号素就是使这些蝗虫“团结一致”的主要来源,而愈创木酚是一种刺激性有毒物质,易挥发。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可想而知,4000亿只蝗虫一起散发这种物质,足以能够让“战斗鸡”,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天敌,望而却步,有所忌惮了。
既然来自东非的沙漠蝗虫这么猖獗,那么这个灾害会不会殃及中国?
笔者认为大概率不会。
巴基斯坦跟中国新疆,可是隔着雪域高原的,就算这群蝗虫意志力强大,忍着寒冷飞过了这道屏障,咱们中国成熟丰富的治蝗经验,也不会让它们存活的,要知道咱们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大规模蝗灾了,再者,这种蝗虫的寿命在3个月左右,这些在巴基斯坦的蝗虫,很多从东非出来也快3个月了,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衷心地希望巴基斯坦能挺过这次蝗灾,更加希望人类对地球好一点,对大自然敬畏一点,除了蝗灾,再看看新冠病毒,西欧的大洪水,美国的流感,显然做了什么迟早都是要还的。不要等到毁灭的时候,只能无力地听着来自地球大自然嘲讽:“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