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柬埔寨首相洪马奈在2025年4月28日挥锹铲下第一抔土时,越南胡志明市的码头老板们集体失眠了——这条 180公里长的黄金水道,正在把湄公河三角洲的财富版图撕开一道裂口。
柬埔寨人给运河取名“德崇扶南”绝非偶然。
德崇是15世纪高棉帝国驱逐暹罗入侵者的战神,扶南则是东南亚最早的海上贸易王国。
这两个名字拼在一起,藏着柬埔寨人 “夺回出海口” 的千年执念。
自1867年法国将湄公河三角洲划给越南后,柬埔寨就成了“捧着金碗要饭”的尴尬存在——全国33%的进出口货物必须经过越南港口, 每吨货物多缴12美元“买路钱”,仅2024年就被越南抽走8.2亿美元。
更憋屈的是,柬埔寨大米出口时常遭遇越南海关“突击检查”,导致整船货物烂在码头。
“这就好比你家门口的路被邻居装了收费站,连运颗白菜都要看人脸色。”
金边货运代理商陈文雄的比喻,道破柬埔寨人 “运河即主权” 的集体心态。
项目刚重启,越南就搬出 湄公河委员会当武器。
这个由越、泰、老、柬组成的机构,此刻轮值主席正是越南副总理陈流光。
4月29日,河内突然要求柬方提交 “生态影响补充报告”,声称运河会导致 湄公河三角洲盐碱化加剧。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驻柬埔寨大使馆4月30日出现异常动态——三架C-17运输机连夜降落金边,卸下大批 水质检测设备。
五角大楼随后宣布将资助越南建立 “湄公河生态监测站”,而设备供应商正是曾炒作 “中国水坝威胁论” 的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
越南学者阮春辉在《青年报》发文:“运河建成后,柬埔寨对越货物依赖度将从68%暴跌至22%,胡志明港可能丢掉 每年37万个集装箱 的生意。”
这或许才是越南焦虑的真正根源。
面对围堵,中柬亮出组合拳:
1、云壤港5000吨级干船坞完成升级,可同时维护2艘054A护卫舰;
2、中方宣布向柬提供 50万吨紧急大米配额,直击越南软肋(越南大米出口量全球第三);
3、柬埔寨海关启动 “数字清关”系统,货物到港即放行,效率提升400%。
更绝的是经济捆绑——运河采用 “运量对赌”模式:前五年中方承担90%运费,若货运量达标,柬方获得51%分红权。
这种“先养鱼再收网”的策略,让柬埔寨农户连夜在运河沿线圈地建仓库。
运河引发的冲击波正在扩散:
泰国加速推进 克拉陆桥项目,计划投资280亿美元建设跨半岛铁路,直连中国西南与印度洋;
缅甸军政府向俄罗斯开放 实兑港,打造第二个“云壤基地”;
老挝突然宣布重启 “湄公河-南海铁路”,中老铁路货运量暴涨173%。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哀叹:“中柬运河就像 插进东南亚的地缘楔子,正在瓦解美国经营20年的岛链体系。”
在茶胶省拆迁区,45岁的农民索帕靠 28亩征地补偿款,组建了运河首个民间运输队。“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到2000美元,现在光给中企运砂石,三个月就赚了这个数!”
他伸出五根黝黑的手指,身后停着新买的中国重卡。
这样的故事正在沿线16万居民中上演。
运河带动的 建材、物流、旅游 产业,预计2050年贡献柬埔寨GDP的19%,创造 50万个就业岗位。
就连街头摊贩都开始学中文:“现在金边最火的词是‘一带一路’,比吴哥窟还管用!”
当美越在湄公河打着“环保”旗号角力时,柬埔寨渔民已在新开挖的河道里撒下第一网。
地缘博弈 与 民生福祉 的纠缠,技术牌与舆论战的交锋,在这片曾经被殖民、被撕裂的土地上,终于长出一个 “小国撬动大棋局” 的鲜活样本。
或许正如洪马奈在开工仪式上所言:“吴哥窟用石头证明高棉人的尊严,德崇扶南运河要用货轮证明柬埔寨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