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军队真正开始使用现代意义上的西洋枪炮始于湘军。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建立湘军,并开始购买外国火炮。“据不完全统计,自成丰四年至六年(1854-1856),先后购置的外国火炮有1800多门”,但这些火炮主要装备于湘军水师,步军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炮兵营,仍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阶段。
淮军炮营仍属于装备了大炮的步兵
1862年,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海之后,李鸿章开始着手增添洋枪洋炮。至1863年,“鸿章的亲兵护卫营,即张遇春的春字营,已有炮队二百名参与战阵,这是淮军成立正式炮队,以为专门营伍之始,也就是中国炮兵制度的发初。”1873年,李鸿章开始建立专门使用火炮的独立炮队,使得清军在建立正规的炮队制度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由于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在欧洲声名大噪,其武器装备畅销各国。李鸿章审时度势,迅速要求淮军各营仿照德制建立炮队、购买德国先进火炮并雇佣德国教习进行操练。至1876年,李鸿章已陆续筹款购买德国克虏伯后膛炮114尊,新建了炮队19营。
虽然新建的淮军炮营同八旗、绿营以及湘军比较,在人数、火炮装备以及炮兵编制上已有很大进步。但它没有完整的营制和后勤体系,依然沿用湘军的步兵营制,也缺乏与诸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在实际战斗中,炮兵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协同作用,因此淮军的炮营并不成熟,只能是一种过渡作用。
段祺瑞仿照德军组建了专职的炮兵
晚清炮兵制度真正形成于甲午战后,甲午之役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光当时的有识之士,及时腐败的清政府也深刻的领悟到,军事变革的内容不再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层面,而是应该连同西方军事体制一并学习,特别是诸兵种的军队编制与训练制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袁世凯受命开始编练北洋军。当时有两支主要的新式军队,“温处道袁世凯练新军。
1895年底,袁世凯的北洋军正式建立,“专仿德国章程”,创立步、炮、马、工程4兵种7千人,建立军营分别训练。其中炮队1营计1千人,由段祺瑞任统带。1898年底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段祺瑞率炮兵营也随其移驻山东。在当时的条件下,火炮乃火力之重,炮队更是全军的中坚力量,因此被拨付了最多的武备人才和最丰厚的薪饷。
段祺瑞也的确没有让袁世凯失望,其利用自己曾经在德国留学并在克虏伯兵工厂实习的优势,仿照德国军队的编制,帮助袁世凯建立起了完备的德国炮兵制度,将1千人的炮队分为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接应马炮队,每队设1领官、3哨官、9哨长,每名哨长管理德制火炮2尊,确保每尊炮都得到专人精心保养,训练时也能够更加熟练。
精心训练、定期演习,练成近代第一支炮兵
段祺瑞坚持每日到操场督促训练,一年四季给炮队出课题,每月进行全军合演,并以队、哨为单位配合步兵训练聚拢、散开、进退及各种队列。1896年9月,北洋军组建1年后,袁世凯亲自考校各队训练成果,“炮队营步法、枪法、身法极精且优。”
此后,北洋军在段祺瑞的建议下开始经常性开展对抗性军事演习,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甚至辎重营全部上阵,开展诸兵种联合演练。演习中派员记录监督,确保全力以赴;演习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使得北洋军步炮协同等能力大幅提升。
辛亥革命初期,段祺瑞率领北洋军主力南下湖北,攻打起义军占据的武汉三镇,炮兵与步兵紧密配合,迅速拿下了汉口、汉阳,这支近代史上第一支炮兵部队显示了自己的应有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