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明实名举报康佳高管涉虚增业绩4000万,着实让康佳有苦难言。
近日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股东朱新明在短视频平台实名举报,称康佳集团高管涉嫌虚增上市公司2018年业绩4000多万元。
对此康佳方明确表示举报内容不实,属于诽谤,公司已经报警。
也有认为这是朱新明的公司并未完成收购时的业绩对赌,面对追讨业绩对赌补偿9.38亿元的蓄意报复。
事情的最终结果尚在调查没有定论,但这个举报的时间点上属实是让康佳集团难受了一把。
前有纠纷后有失利,“慢半拍”的康佳终“掉队”
时值康佳集团发布财报的月份,偏偏这份财报又不太好看,并且有两项内容相对敏感。
一个是此前康佳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康佳预计归母净利润预亏损26.5亿至29.5亿元,而财报正式公布后,净利润的亏损程度超预期,达32.96亿元。
另一个是亏损严重下,康佳不少高管还涨薪了。
财报显示总裁曹士平薪酬较2023年的73.76万元涨薪了16.7万元,副总裁杨波较2023年的70.66万涨薪8.62万元。其余包括副总裁林洪藩、董事局秘书李春雷等均有薪酬涨幅。
换新股东敏感时期的针对性举报,也难怪康佳要通过法律手段坚决维权,追责到底。
追责的事按下不表,康佳的财报问题确实也不小,昔日的“彩电三巨头之一”显得有些掉队了。
所谓风来人人是英雄,风去方见谁能走,很可惜的是,在国补这个大风口下,康佳集团依旧没有打一场漂亮仗。
回看康佳集团2024年财报,营收111.15亿元,同比暴跌37.73%;归母净亏损32.96亿元,同比扩大52.31%;扣非净亏损连续14年累计超190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2.65%,创上市以来新高。
自2019年康佳市值突破550亿元后,5年时间缩水400亿元,如今仅剩百亿出头。
根据《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数据,2025年Q1,康佳彩电出货量已不足50万台,市场份额萎缩至不足5%,成为TCL、海信、创维、小米之外的others。
除了销量问题外,利润问题也很严重。
目前申万白色家电板块中有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这其中美的海信、TCL、海尔智家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长虹美菱稍逊但也有11.15%,而康佳集团销售毛利率四年内最高才4.40%。
康佳如此掉队,应该离不开当初那慢的半步。
遥想2003-2007年,康佳连续五年稳坐中国彩电销量冠军宝座,市占率一度超过20%。但一路高歌猛进的康佳没在彩电上更进一步,反而被房地产吸引了目光。
2007年康佳斥资17亿元建设江苏昆山旅游度假区,高调进军房地产行业。
但这个节骨点恰巧是显示技术从传统CRT转向液晶的关键时期,TCL、创维等彩电厂商纷纷投资建厂。而康佳被地产业务分了资源,直到2008年末才在昆山建厂。
慢半拍的康佳立刻就吃到了恶果。
从2009年开始,康佳彩电销量被友商们一一反超。虽然这之后康佳一路紧追猛赶,各种战略频出,但终归是再没有回归第一梯队。
着急的康佳也开始四处布局,其中以供应链管理业务与半导体业务最为突出。
2017年康佳新任总裁周彬希望康佳能往多元化发展,布局供应链管理业务。也立刻有了成效,该年份消费电子业务营收占比从2016年的84.57%一路降至51.71%,供应链管理业务成了第一大收入来源。
而2018年,康佳集团就完成了半导体业务的总体设计与战略规划,甚至一度提出“5-10年跻身国际半导体公司前列”的战略目标。
但时至今日,康佳这两大转型都收效甚微。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康佳集团主营业务依然是消费电子,占营收比重91.20%。
而至今心心念念的半导体业务从2023年的3.4亿元跌至2024年的1.7亿元,跌幅高达94.99%。康佳在财报中表示该业务仍处产业化初期,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导致收入断崖式下滑。
跨界的痛,转型的苦,易主后的康佳何去何从?
对于当下的康佳而言,需要警惕“伪多元化”的陷阱。
无论是跨界还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本质都是要以自身的核心优势为锚点,而非盲目的风口导向,回看康佳从地产、金融、环保、半导体等下一系列转型的案例,明显缺少与本行业的协同。
就像很多人喜欢用“道术”关系来形容企业发展,道术道术,现有道,后有术,修术先修道。道是指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愿景、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术则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战略等。
无论哪种方法、战略,都是为那个目标服务的,都不会偏离“本心”。
这点上TCL与海信的发展与改变就很有说服力。
TCL算是与康佳同期的老对手,当初的彩电三巨头之一。在2004年前后,康佳液晶市场“遥遥领先”的时候,TCL正经历着生死困境,10亿的亏损差点让这家企业一蹶不振 。薄连明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当时“社会上有人甚至为TCL写好了悼词。”
但TCL选择用5年时间对汤姆逊公司进行业务团队的重组,几经波折也从未将视线偏离产业升级,这种对既定战略不偏离的魄力延续至今,有资料显示,仅最近半年左右,TCL光在液晶面板业务上就豪掷了近250亿元。
如果说TCL转型的成功让人看到战略转型中的坚持与魄力,那么海信当下的成绩就让人看到技术的坚持。
海信激光电视2024年营收达48亿元,同比增长53%,这个成绩背后是海信的技术战略。
从2007年开始,海信就埋头研究激光电视技术,一度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100%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拥有完全整机制造生产线的激光电视企业,是典型的以技术为基点的战略思路。
4.16亿
而康佳研发投入从2021年来一路走低,由6.16亿元跌至2024年的4.98亿元。
视野再拓宽些看,别的行业怎么找第二曲线或战略转移的?
比如说vivo跨界做机器人,聚焦的也是“大脑”和“眼睛”,而所谓的“大脑”和“眼睛”,无非是AI和传感,这些不就是vivo手机业务开发中的技术?
巨头无论是转型还是找第二曲线,本质上都是扎根主业生态上做技术复利,在此基础上坚定自己的道,研究出自己的术,最终实现道与术的高效结合。
而康佳呢,无论是房地产、环保还是半导体,与原有业务几乎没有协同性,少了原有路径的支援,就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康佳的转型需要一个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可能就在当下。
4月8日晚,康佳A发布公告,表示将拟由其他央企集团对本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康佳集团目前大股东为2025年1月改为新设立的一家香港公司。
央企的整合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通过央企整合缓解当下康佳的流动性危机,获得业务、资源上的全新赋能。
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康佳长周期业务的压力。比如说目前半导体业务高投入、长周期的问题能得到缓解,收购宏晶微电子后整合效率提升等。
但康佳仍需要冷静面对战略转移的问题,若整合方能精准匹配资源、剥离冗余管理与业务,未必不能让康佳借此“重生”。
在业务领域上做减法,在技术创新上做加法,也许是康佳重整旗鼓需要的取舍点。
今年年初,康佳发布公告拟通过增发收购宏晶微电子时,股价涨了不少,央企整合的消息传出更是三连涨超20%,市值突破120亿元。
这也反映出当下市场里,不少股民对这个老国牌还是有些情怀的,我们也希望这个曾经的“彩电三巨头”能重新归队,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