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划破了东北的宁静。当数十万东北军奉命撤出关外时,谁也不会想到,未来14年间在这片黑土地上坚持抗日的,竟会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最初只有几千人的游击队。这支被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是全国唯一一支打满14年抗战全程的武装力量,然而为何在1955年授衔时,这支队伍连一个上将都没能产生?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与执行不抵抗政策的东北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抗日义勇军如星火般涌现。1936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将这些分散的抗日力量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下设11个军,鼎盛时期兵力达3万余人。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抗联将士创造了惊人的战绩:杨靖宇率领第一路军转战南满,赵尚志指挥第三军活跃在北满,周保中统领第二路军驰骋吉东。他们采取伏击战、破袭战等灵活战术,让装备精良的关东军疲于奔命。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抗联已作战上千次,歼敌数万。
日军为消灭抗联,使出了最毒辣的手段。1938年起实施的"归屯并户"政策,将山区百姓强行迁入"集团部落",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杨靖宇的部队曾断粮四十多天,战士们靠树皮、草根充饥。李兆麟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困难时,一个土豆要分给十几个战士吃。"
严寒更是致命的敌人。1938年冬,北满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抗联战士张甲洲在日记中记载:"手脚冻得像木头,枪栓都拉不开,但没人说撤退。"这样的环境下,抗联从3万人锐减至不足2000人。
随着斗争日益残酷,叛变成为最致命的威胁。1940年2月,杨靖宇被叛徒出卖,孤身与数百日伪军周旋五昼夜后壮烈牺牲。日军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棉絮和草根。1942年2月,赵尚志同样因叛徒告密而殉国。就义前,他对伪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
但更多的战士选择了坚守。周保中带领余部退入苏联整训,1945年8月随苏军反攻东北。当红旗再次插上哈尔滨城头时,这些坚持了14年的老兵热泪盈眶。
1955年授衔时,抗联出身的将领最高仅获少将衔。这一结果有其历史原因:主要领导人杨靖宇、赵尚志等早已牺牲;周保中转业地方;其余干部多在抗战后期赴苏,缺席了解放战争关键阶段。
但军衔并不能抹杀抗联的历史功绩。14年间,他们作战数万次,毙伤日伪军17万余人,牵制了数十万关东军。毛泽东曾评价:"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要问:如果没有叛徒的出卖,如果杨靖宇、赵尚志能活到建国后,中国将帅名录上会不会多出几位抗联出身的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