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创业者位德浩,借力深圳的共享办公室与完备的供应链,誓言“让人人成为机器人设计师”。
农业科学家商连光,在深圳科创土壤的滋养下,带领青年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合成生物学研究生陈楚铭,以新型农药项目叩开合成生物产业大门,作为新深圳人见证科学与城市的双重奇迹。
他们的经历,诠释了深圳引才的3个注脚:产业链“快反”能力让技术快速落地、科创土壤为前沿研究提供基础、创新大赛助推追梦青年登上更大舞台。
年度大奖(并列) 《此景只应天上有》 林波传
这个4月,“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广东省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陆续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南京等8座城市举办,向全球人才发出热情邀约,让“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的口号成为触手可及的机遇。
产业能级决定人才引力,制度创新构筑留人磁场,深圳正以“硬核创新+柔性服务”的举措助力英才逐梦圆梦,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钻进深圳共享办公室的“95后”
今年以来,随着宇树机器人登上央视舞台、DeepSeek火爆全球,具身智能迎来发展黄金期。
在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的位德浩,这个戴着眼镜的“95后”工程师,正和他的团队进行激烈讨论。
“我们要在未来几个月,推出灵巧手社区!”位德浩略显激动地介绍,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具身机器人灵巧手行业里的乐高,“我们提供模块,让人人都成为机器人设计师”。
在他的规划中,借助灵巧手社区可以让更多设计方案开源,让具身智能通用操作时代可以更快到来。
位德浩(中)与同事在工作中。
位德浩创建的星际光年是一家专注从事灵巧手及其方案开发的初创公司。从北上求学到南下创业,从大厂实验室到组建团队研发,位德浩虽然年轻但也深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机器人还未真正走进家庭场景”。
幸好在深圳,他认为,这里的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持续支撑着团队,一步步走向未来。
位德浩关注到行业的痛点:动辄10万元的售价让家庭场景遥不可及,笨重的结构限制着应用边界,复杂的训练系统劝退普通开发者,尺寸适配性差导致难以普及。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组成部分中,灵巧手是机器人执行精细操作的关键部件。可以说,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灵巧手则是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
“灵巧手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硬件,它是被AI算法定义的硬件。”位德浩认为,目前市面上缺少一款能实现大规模商用、低成本且高自由度的灵巧手。
这个洞察让他放弃互联网大厂的高薪,转头钻进深圳的共享办公室,和团队小伙伴开启他的AI追梦之旅。
“这边气候温暖,能感受到政府在真心为企服务。”位德浩介绍,他的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模力营”AI生态社区,政府为他们提供了2年免租金的办公场地。
此外,公司还可以享受到“模力营”提供的七大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包括算力供应、语料数据、合规服务、开源生态、硬件工具、场景创新和融资对接等,“这些资源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位德浩说。
当然,最吸引位德浩的还是深圳的产业供应链,“这里的消费电子供应链非常完备,不仅有华强北,还可以对接上东莞、广州各地的零部件,快速匹配我们需要的产品,缩短制作工期。”
目前位德浩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今年他们将计划推出一款灵巧手产品。
观众与深圳“机器人谷”企业帕西尼的灵巧手互动。
如今“AI+”的趋势愈发明显,许多人投身人工智能行业。对此,位德浩真诚建议:“未来需要具备软硬件协同能力的人才,也就是T型人才,既要懂算法又要懂机械,要有一项过硬的实力。”
站在深圳的办公室里,位德浩大胆设想:“或许10年后,具身智能世界有各种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协助完成护理、家务、搜救、消防等各种操作。”
窗外,雨后的阳光正穿透云层,照亮“模力营”训练营的会客厅,在这里,他们仿佛已经触碰到了智能时代的未来。
他带的博士生平均年龄26岁
在深圳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实验室里,3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黑壳、长芒的野生稻种悄然破壳。这些看似普通的种子,是商连光从全球收集的251份野生稻中精选的“基因宝藏”。
“我们要用基因‘密码’重新定义农业。”商连光说。
商连光是山东济南人,现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的研究员,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野生稻及栽培水稻种质资源相关的前沿研究。
他带领的博士生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深圳的第六年,商连光团队交出了一份震撼业界的成果——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这相当于给水稻编了本‘字典’。”
商连光。
从解码基因到播种插秧,商连光用前沿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目前,其团队创制的水稻新材料已在浙江、海南、山东等地测试。
“我们也把自己比喻成一粒粒种子,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生根发芽。深圳这个地方有很好的科创土壤,还有一帮在田里并肩作战的年轻人”商连光说。
“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让科研导向更加清晰,研究人员更加专注于解决真正的科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在科研中的压力,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创新动力。”基因组所的一些青年科研人员这样说。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创新活动的“指挥棒”。近年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力提速,全国已有多个地市和科研机构入选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基因组所就是试点单位之一。
近年来,基因组所推行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破“四唯”、立“新标”,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成为人才评价改革的受益者。
发生在基因组所的故事是深圳扎实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深圳的科研院所、生产车间、企业一线,“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了全新的实践。
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深圳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人才公寓许下毕业心愿
当新年的烟花在鹏城夜空绽放,来自武汉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陈楚铭在深圳“深梦扬帆”公益行动项目——安居乐寓青年社区许下心愿。
这个选择跨越1000公里来深追梦的年轻人,正在见证科学与城市的双重奇迹。
“这是20年来最特别的跨年。”2025年元旦凌晨,26岁的陈楚铭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围坐在深圳安居乐寓白石龙公寓,分享着各自的梦想。
窗外是流光溢彩的湾区夜景,屋内是此起彼伏的思维火花,这座以“速度”著称的城市,此刻正用特有的包容温暖着每个追梦人。
陈楚铭(左一)在田间。
时间倒回2024年盛夏,第三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现场见证了这个转折点。面对来自全球60多所高校的147支顶尖团队,陈楚铭团队凭借新型农药项目斩获银奖。
他至今难忘与院士评委的思维碰撞,那些直指产业痛点的犀利提问,让实验室成果触到了现实。
也因为那次大赛,陈楚铭跟随团队成功入驻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从事新型农药相关项目研究,发力将赛场构想转化为产业成果。
谈到入驻后的感受,陈楚铭这样形容:震撼。
“每次去深圳光明科学城,都会被大科学装置里的硬核创新震撼到。”在陈楚铭看来,对于从事合成生物领域研究的年轻人来说,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最迅猛的城市之一,这里既有学术界的严谨,又有产业界的效率,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技术突破来得更快。
资料显示,作为深圳“20+8”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合成生物产业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前景广阔,正在为技术人才提供着广阔舞台。
位于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目前,深圳已经建设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推出国内首只合成生物天使基金、发布国内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政策,召开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助力合成生物从科学研究到产业转化再到产业集群的两次跨越。仅在深圳光明区就已汇聚123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近400亿元,覆盖医疗、材料、农业等九大领域。
面向未来,陈楚铭很肯定地说,研究生毕业后会留在深圳,这里既能提供顶尖的科研环境,又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活力、优越的政策支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丰富的文化氛围,给年轻人创造很多机会。
“乐业在广东”系列
编者按:
为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质效,今年以来,广东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在此背景下,记者走访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多地市,采访在我省创业就业的新广东人,看他们为何选择广东,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实现梦想,为更多寻梦的人提供值得参考的答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系列报道“乐业在广东”,敬请垂注。
采写:南方+记者 李定 崔璨 杜艳艳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统筹:曲广宁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
【作者】 李定;曲广宁;崔璨;伍青;杜艳;何雪峰
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