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在50集的篇幅中,乔·戈德堡一路杀人却逍遥法外。但如今,《你》最终季已在网飞上线,这位惯犯连环杀手、自封的浪漫主义者终于迎来了应有的结局:他被公众唾弃、困在监牢中腐烂度日,而最让他痛苦的是,那些他苦心哄骗、试图让她们相信自己是完美男人的女性,如今都过得比他好得多。
尽管联合主创塞拉·甘布尔在2023年退出剧组,第五季的制作仍由两位老将接手:迈克尔·弗利从第一集就待在编剧室,贾斯汀·W·洛则从第二季加入,也正是那时,这部原本被有线电视Lifetime砍掉的剧集,摇身一变,成为了网飞现象级热门剧。
第五季在某种意义上让乔回到了原点:他又在曼哈顿经营书店,书店地下室里依旧藏着那座曾关押过无数受害者的透明囚笼。但这一次,他成了凯特的丈夫——一位英国上流社会名媛,同时也是一个年幼男孩的父亲。只是,靠女人养活的生活,让乔的自尊极度受挫,他很快又将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看似脆弱的女人:一位叫布朗特的小说新人,他某晚发现她正在自己办公室里偷偷扎营。
从一开始就看着乔如何用甜言蜜语操纵受害者的观众,自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这也正是剧集有意为之。但布朗特并不是她声称的那个人——连名字都是假名——乔这次深陷泥潭,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无力遮掩真相。
与此同时,凯特正在与她的孪生姐妹麦蒂和里根争夺家族财产——这对姐妹由安娜·坎普一人分饰两角,表演既癫狂又充满乐趣。乔试图暗中左右局势,没过多久,他又重操旧业,又一次走上了杀戮之路。
这只是乔走向毁灭的开端。当他的最终败局到来时,不论是戏剧性还是彻底性,都足以让《你》的粉丝感到大快人心。
我们采访了迈克尔·弗利——他也是最终季最后一集的共同编剧——探讨了编剧们如何决定给乔画上句号,以及如何将这部剧,从一开始对观众情感的操弄,演变成对偷窥式暴力和有毒叙事套路的一场痛快揭露与审判。
山姆·亚当斯:我们一会儿再谈《你》的结局,我想先说说安娜·坎普。她饰演的里根和麦蒂太令人惊喜了,从她一出场开始就完美契合了这部剧的调性。这个角色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迈克尔·弗利:我们剧里的配角通常都稍微有些夸张。这几乎成了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让他们变得更突出、更张扬,才能在像乔·戈德堡这样的主角面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实每一季我都会有点担心,怕配角的设定太过头,比如第三季的雪莉和卡里。但最终,这些角色都成了观众的心头好,也成了我的最爱。麦蒂和里根也不例外。一开始我有些紧张,因为安排一对孪生姐妹,稍不注意就容易滑向肥皂剧式的夸张。但安娜处理得非常漂亮。就我个人而言,第四集可以说是她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刻。
山姆·亚当斯:这部剧一直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基调,既是黑色喜剧,又带着恐怖和通俗剧的元素,尤其到了最终季,还加入了一种元叙事式的自我调侃,角色既在扮演类型化人物,又在评论他们自身代表的类型。新演员怎么适应这样复杂的风格呢?
迈克尔·弗利:我们的剧集本身就像一个混合体,融合了很多不同类型元素,所以风格上的“上限”其实很高。它既是浪漫喜剧,也是恐怖剧,又是惊悚剧。就里根和麦蒂来说,安娜基本上自己带来了这两个角色的调性,我们几乎没怎么做额外调整。我认为,剧集的核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荒诞感:一个男人一边自称是女权主义者,一边却在杀害女性,而观众还要被带着去为他加油。这种设定天然地为我们打开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尤其是对这些配角来说。
这部剧每一季都会略微改变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乔最新的执念对象量身定制的。那么,是什么让布朗特——由玛德琳·布鲁尔饰演——成为第五季合适的女主角呢?
迈克尔·弗利:是这样的——我们其实对第五季一开始就让乔盯上一个新女孩这件事非常没有安全感。我们特别害怕观众会想:“又来了,他会爱上她,然后她会被关进笼子,最后死掉。”担心到什么程度呢?本来我们打算在第一集结尾就揭露布朗特其实是在钓乔——她早就识破了他,有自己的秘密目的。我们之所以这么焦虑,就是怕观众心里想:“这种套路我看过了,不想再浪费时间追这一季了。”所以原本我们准备用这个反转告诉观众:“别急,这一次不一样。她是来对付乔的。”
幸运的是,我们对自己塑造人物的能力还有信心,最后把这个反转保留到了季中结局才揭开。至于布朗特的人物设定,她之所以能钓住乔,很大一个优势是:她可以根据乔最容易心动的类型去伪装自己。一个受伤的小鸟、一个失去人生方向的女人、一个正在寻找自我认同的人——这些都是乔·戈德堡最无法抗拒的诱饵。
我们在编剧室讨论时,甚至开玩笑说:“干脆让乔爱上乔自己吧。”于是,一方面,她以“受伤的小鸟”形象出现,很像第一季的贝克;另一方面,她的内核又和乔本身极其相似。而乔是个自恋到极致的人,当然最终会爱上另一个“自己”。
塞拉·甘布尔曾提到过,在最初为《你》做提案时,团队就提出过一个点子:当场网络跟踪在座的一位高管,以此来证明只靠网络就能挖掘出一个人多少隐私。但到了最终季,被跟踪的变成了布朗特——或者说路易丝——她和她的那群真实犯罪狂热爱好者们,已经暗中盯了乔很多年。
迈克尔·弗利:其实早在写第三季时,我们就有过这个想法,设定一个播客或者一群真实犯罪爱好者,开始怀疑乔。但当时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口。现在回头看,我们很庆幸把这颗“子弹”留到了最后一季。因为当我们要写一季让乔彻底遭报应的剧情时,这样的设定就成了推进故事的重要引擎。
山姆·亚当斯:除了在性格上像极了乔本人之外,布朗特似乎也是整部剧里第一个真正像《你》粉丝的角色。
迈克尔·弗利:说得太对了。我们的想法是,让布朗特成为观众的化身。她会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先爱上乔,然后在他露出最可怕一面时,被迫看清他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目标,是让布朗特一盆冷水泼醒所有人,同时向观众发问:“嘿,这就是你们这些年一直在纵容的人,这就是你们从2017年以来一路为之加油的人。你们真的确定自己支持的是这样的人吗?”
潘·巴奇利曾经提到过,尤其是在剧集早期,他对观众居然那么喜欢乔感到非常不安。他说,自己在每一季拍摄时都在越来越用力地抵制这种倾向。这部剧,特别是最终季,确实在引导观众去反思: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着迷。
你们在编剧室里,会不会也有那种“我们到底在干嘛?”的时刻?
迈克尔·弗利:可以说,全程都有这种感觉。第一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不安,一直在设立各种“护栏”,好让自己晚上能睡得着。这其实是硬币的两面吧——在编剧室里,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清乔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又要让观众爱上他。我们还想测试一下,能把这种道德界限推到多远。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被编码了“渴望看到爱情实现”。不只是影视作品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渴望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即便一个人为了爱而杀人,我们也会下意识为他找借口。
山姆·亚当斯:我看过一场采访,有人问潘·巴奇利,作为“电视史上最性感的连环杀手”,他自己是什么感受。
迈克尔·弗利:可以说,潘·巴奇利一直在“巡逻”,确保我们不会在创作过程中迷失方向,不会把乔塑造成一个让人共情、甚至同情的角色。我们甚至不想给乔任何心理学意义上的“诊断”,因为一旦这么做,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发观众的同情心。到了最终季,尤其是最后一集,他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我需要乔变得尽可能可怕。”在某种程度上,他把这看作是最后一次机会,去唤醒那些仍对乔抱有幻想的观众,让他们认清自己这些年到底在为怎样一个人摇旗呐喊。
山姆·亚当斯:你从本剧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但这一季是你第一次作为联合运作人(co-showrunner)掌舵,此前的主创兼运作人塞拉·甘布尔已经离开,专注于其他项目。那么在第四季结束时,第五季的整体计划有多成形了呢?或者比第四季更早就有了现在的想法?
迈克尔·弗利:可以说,早在第二季的时候,(联合主创)格雷格·伯兰蒂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设想。当时,我们刚开始在网飞上真正火起来,他就说:“如果一切顺利,最好是做到五季;而且,最好能让乔最终回到纽约。”到了第三季、第四季的时候,这个设想逐渐变得现实。所以其实很早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会回到纽约,会在第五季结束。即便将来有机会拍更多季,我们也不会赖着不走。
(此为上篇,下篇在推送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