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996 是福报” 的言论甚嚣尘上,加班被奉为职场进阶的必经之路。然而如今,加班文化却成了 “过街老鼠”,从企业老板到普通员工,甚至社会大众,都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加班、抵制内卷。这种巨大的观念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阶段的变化紧密相关。近期,某公司强制员工每日加班不低于 11.5 小时,引发舆论哗然,企业形象一落千丈。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员工反对加班是因不堪重负,而如今连大疆、美的等大企业的老板也开始主动抵制加班,这种反差耐人寻味。
以美的为例,过去它依赖出口将电器销往全球,赚取丰厚利润。但如今,美国、欧洲、日韩等传统市场消费力持续低迷,经济增长停滞。在此背景下,挖掘新市场迫在眉睫。而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潜力远超美国 —— 尽管美国人均收入较高,但其 3 亿人口的规模限制了总体消费容量。例如空调这类耐用品,其年消费量受人口基数制约;而中国凭借庞大人口基数,无论是快消品还是耐用品的消费潜力,都远超美国。若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释放中国民众的消费能力,国内市场规模将数倍于美国。目前,中国 GDP 已达美国的 70%,按平价购买力计算甚至已超越美国,消费潜力不言而喻。
龙头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只有激活国内消费市场,企业自身才能获益。当消费力提升,民众购买力增强,企业销售额自然水涨船高;反之,消费持续低迷,企业也将陷入困境。因此,大企业纷纷带头摒弃加班模式 —— 若全民深陷加班泥潭,谁来消费?谁去下馆子、看电影、体验休闲服务?经济循环需要 “人” 的参与,而反加班正是打破消费僵局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重塑收入分配结构,但首要任务是让民众拥有消费时间。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人均居民存款已超 11 万元,这意味着多数人具备消费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企业鼓吹加班文化,无疑与经济转型的大局背道而驰。
事实上,反加班已成为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从高层定调,到企业家积极响应,政策的风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法则。顺应趋势者,不仅能获得政策红利,更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正如马云曾直言 “讨厌开会”,如今却积极参与政策研讨,足见 “顺势而为” 在中国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
反加班的意义远不止于改善职场生态,更关乎国家经济战略。扩大内需不仅能推动国内经济增长,还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中国消费力提升,对外国高端消费品、食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将随着进口贸易流向全球;同时,外国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又会促使人民币回流,形成双向循环,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这一趋势与欧美国家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欧美民众之所以普遍不加班,并非源于更高的 “觉悟”,而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通过提升消费、增加就业岗位来维持增长。例如,将原本一人承担的工作分配给两人,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释放消费潜力。
未来三年,随着反加班、扩内需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或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职场文化到市场格局,从消费模式到国际影响力,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