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王楚钦与孙颖莎抵达成都参加封训,被代拍者疯狂围堵拍照。
据多个账号发布的视频和文字描述,代拍者近距离怼脸拍摄,甚至将王楚钦逼至洗手间躲避,孙颖莎则被多名女警护送离开。
图源自中国青年报
01
疯狂“粉丝”围追堵截
据了解,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
4月11日,多名国乒队员前往澳门参加2025年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王楚钦被一名女子怼脸拍摄视频,一位工作人员上前制止。王楚钦忍无可忍,当场怒喊:“离我远点!”
2023年10月,王楚钦在机场被人举着相机一路跟拍,镜头一度十分贴近王楚钦,王楚钦多次要求其保持距离,但是对方不予理睬。随后,王楚钦直言:“再拍我报警了”。
图源自中国青年报
不少网友呼吁,理智追星,赛场不是饭圈。
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指围绕特定偶像形成的组织化粉丝群体。它的核心特征包括高度组织化、情感投入和集体行为。
然而,体育“饭圈”中的一些群体,将竞技场变成“粉黑大战”的擂台,频频打扰运动员的正常生活训练。
今年4月,中国羽毛球队队员贾一凡发文提醒粉丝“理智追星”,再度引发关注。原来,2025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开赛在即,陈清晨/贾一凡将出战女双。而贾一凡在粉丝线下的围追堵截中“指甲都被挤断了”……
去年8月7日,国家羽毛球队乘班机回国,运动员王昶一下飞机就被一众粉丝围堵,王昶不得不在机场“加练”,一路狂奔试图甩开粉丝。事后王昶在社交平台上无奈回应:“行李差点都给我挤没了”。
甚至还发生过粉丝跟踪运动员,并侵入其酒店房间的违法行为。
02
运动员隐私被50元打包售出
畸形的“饭圈”行为,还催生出一条“代拍”黑灰产业链。比如在去年奥运期间,在社交平台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大量被公开兜售的运动员照片。
“代拍”买卖链条自成一套字母缩写和简写的话术,如“dp”即“代拍”,“fo”即“focus直拍”,“会卡c”即拍摄人物会放到中间位置,“可拆包”“不买断”则表示可以只买其中一部分照片。另外,还有pek(首都机场)、pvg(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地点简称。
饭圈“代拍”已然成了一种“职业”,“代拍”们围追堵截运动员,私自兜售运动员的照片,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与之配套的,还有人专门出售各运动员的航班号、入住酒店、出行安排等个人信息,令众多运动员苦不堪言。
有记者发现,在相关平台上,运动员抵达机场的代拍图售价大多为单人300至400元左右,售卖方式多为“全包买断”,即拍摄到的图片视频一次性打包出售;记者加入了一个近500人的“票群”,群内用各种字母缩写和表情符号代替敏感词。群公告显示,查询国内航班信息一次6元、国际航班一次12元。查询酒店信息、个人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分别标价60元、70元和75元。如果没查到,可以退回部分费用。
巴黎奥运会期间,群主陆续发出了王昶、汪顺、潘展乐、梁伟铿等运动员的身份证号或手机号被查出的消息。一份打包出售的包含孙颖莎、王楚钦、樊振东、马龙、陈梦、林高远等运动员身份证号的ID包,仅卖50元。
03
抵制、打击“体育饭圈”行为
针对“饭圈”乱象侵蚀和影响乒乓球项目的问题,中国乒协、中国乒乓球队始终态度鲜明地坚决抵制。
今年1月,中国乒协与中国乒乓球队主动出击,针对“饭圈”乱象进行治理,一致决定解散官方粉丝群,并将范围扩大至全体人员、全部社交媒体平台。其中,国乒选手王楚钦解散官方粉丝群后表示,“请大家和我一起在乒乓球赛场上见证国乒更多辉煌时刻”。孙颖莎也表示,“请大家多多聚焦赛场,关注我们在赛场上的表现”。
2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公告,称“始终坚决抵制“饭圈”乱象,并将继续专注于训练场和赛场”。
2月27日,新浪微博解散相关运动员超话,发布公告称“为了保障运动员专注于训练和比赛,避免体育极端饭圈行为波及到运动员”。
同时,体育“饭圈”乱象已被相关部门重点关注。
比如在去年的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后,有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北京公安机关立即行动,于8月6日将犯罪嫌疑人贺某某(女,29岁)抓获归案。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公布了依法打击体育“饭圈”问题的成效。通报显示,网信部门会同体育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对网上体育饭圈问题治理力度,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60万余条,处置账号7.6万个,其中关闭账号3767个,为运动员积极备战和体育赛事顺利举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04
彻底根治“饭圈”乱象
关键在于斩断非法利益链
想要彻底根除这一“毒瘤”,尚需多方努力、持续发力。
我们全社会特别是体育界要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这就是:畸形变态的“饭圈文化”不仅严重伤害运动员的人格尊严和运动生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我们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也从根本上侵蚀并败坏竞技体育精神,危害中国体育事业。
对此,我们决不能惑于其虚假流量,更不能被其所绑架。
共识之上,实践中更需以“组合拳”“建规立制”,在体育领域形成抵御畸形变态“饭圈文化”的坚固屏障。
“饭圈文化”最初源自娱乐圈,以打榜、应援等方式提高粉丝与明星的黏合度。娱乐圈的“粉丝经济”发展到现在,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在体育界的“饭圈产业链”中,品牌方、自媒体、“职业追星人”、粉丝等都是其中的一环。
除了“代拍”“跟机”等行为,体育界的“饭圈文化”中还有许多“疯狂”行为:比如,运动员获得商业代言后,商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商业包装,引导粉丝买单、冲销量;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过度报道、突出和消费运动员个人、炒作运动员“CP”、无孔不入地曝光运动员生活等。
要彻底治理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界,关键是要切断背后的非法利益链。
首先,体育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在宏观政策上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规范粉丝经济,促进体育产业正向发展。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是粉丝追星的“主阵地”。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小组、贴吧、超话,如同一个个后援会,让粉丝可以迅速找到“组织”。对此,平台应该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清理传播畸形“饭圈”文化内容,坚决封禁违规账号。
此外,主流媒体也要肩负着舆论引导责任。一方面,在报道体育新闻时,要聚焦赛场表现、专业能力,不要把主流媒体的专业价值变成“花边新闻”;另一方面,面对体育“饭圈”乱象,也要勇于、善于发声,扭转“饭圈”风气,净化体育文化。
当然,理性追星并非不可,良性的互动对运动员不仅有激励作用,也利于体育运动项目推广,进而推动公众的参与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身上展现的拼搏精神、战斗意志、团结精神、尊重对手、尊重规则,还有自律品格、学霸属性,对于广大观众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正向鼓舞。
但运动员获得的地位和成就,终究是通过比赛一场一场拼出来的,靠的是硬实力,绝不是靠一张脸、一顿瞎捧,更不是看谁粉丝多、流量大。
对广大运动员而言,最闪耀的莫过于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的时刻,而绝不是在登机口、酒店大堂被“围追堵截”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