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
因为决策的失误,项羽功亏一篑,从即将继位的帝王,变成了被刘邦追杀的存在。刘邦将项羽逼到了乌江的边上,项羽这时候没有选择渡江,更没有选择突围,而是选择用自刎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
首先,项羽不突围,是为了士兵们考虑。当时刘邦这边的兵力是项羽的数十倍,项羽如果选择突围,他身边的士兵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要知道,在项羽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还能追随在他身边的,基本都是对他无比忠诚的人。项羽不忍心让他们去死,所以决定自刎。士兵们将他的尸体献给刘邦,还能谋个不错的出路,这便是他最后能为士兵们做的事情了。
何去非: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项羽以百战百胜气盖于一时,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
至于项羽没有渡江,则是为江对岸的百姓考虑。在项羽没有崛起的时候,江东的百姓们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如果项羽选择渡江,那么刘邦肯定会在江东大肆杀戮,直到找出项羽为止。项羽或许能逃出生天,但那些无辜的百姓肯定会成为刀下亡魂。项羽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他始终都没有选择渡江。
此外,项羽自身也没有反抗的欲望了。项羽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在对抗暴秦的时候项羽可以说是未尝败绩。可是在他距离成功仅剩一步之遥的时候,被人拉了下来,之后更是遭遇连败。
相信无论心态多么强大的人,都没有办法承受这么大的落差。原来的项羽的心态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项羽已经失去了战斗下去的勇气。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是觉得老天在针对他。他自认没有和苍天对抗的能力,所以选择认命。
退一步讲,即使项羽成功逃过刘邦的追杀,他也不可能东山再起了。之前的时候项羽能成功崛起,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力强大,更是因为大势所趋。当时的百姓对于暴秦非常痛恨,所以在项羽举起反抗大旗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支持者。
可是项羽在击败暴秦之后,没有为百姓谋福利,而是变本加厉对百姓进行压榨。此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人投奔他。屠龙的勇者最终还是变成了恶龙,项羽的遭遇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有许多历史学者认为项羽的死是他咎由自取,这样的说法恰到好处,因为从性格上分析相遇就必定会在楚汉战争当中走向失败,首先项羽狂妄自大,这样的人适合去做一个执行者,而非领导者,领导者要善于从全局把控,调动各方面势力,然后将合适的人推在合适的岗位上去任用。
可是项羽总是逞个人英雄,他以为凭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攻城略地就可以执掌天下,但是他却恰恰失去了人心,尤其是谋士的见解。他手下原本有许多有才华的谋士,最终都离开了项羽。原因自然是项羽功高自傲,他不相信自己手下的人,更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手下的心腹大将。
正如韩信曾讲述的那样,项羽就是把手中的兵符把玩破损,也不会轻易的将他交给任何一位军事将领,从这方面看项羽多疑不信任手下的特点就奠定他不得人心,而且即使将领有很好的见解,也不会主动的告知项羽。
另一方面相遇不懂政治。他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使得国家没有恢复稳定反倒陷入了,这样的错误也使得国家很有可能再次爆发危机。
第3个方面项羽不擅长思考,不擅长反思,在刘邦进入四川汉中地区之后,项羽便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他没有对刘邦的所作所为有任何详细的分析,只是单纯的认为刘邦不足为患了。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