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热播的各种清宫剧,让广大的吃瓜群众们知道了康熙的几位皇子,知道了"九龙夺嫡",知道了这些人争夺皇位的那些破事。这其中四、八、十三、十四阿哥一般都是正面形象,而作为早早就被立为太子的二阿哥胤礽,则很多时候都是以反派面目出场。
如果胤礽真的这么不堪的话,为什么康熙会把他立为储君呢?真实的胤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1674年6月,康熙得到了一个儿子,却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女人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两人的婚姻是完全的政治联姻。但是赫舍里氏本人美貌贤惠,善解人意,所以康熙很快就对她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两人成了一对模范帝后。但是在1674年6月,赫舍里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胤礽。
其实就在这之前,她已经诞下一子,取名承祜,可惜这个孩子不到四虚岁就夭折了,这令赫舍里氏伤心欲绝。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身体,让她在生下胤礽后不久就去世了。
在这之前,清朝从来没有预立储君的制度,但是在胤礽刚满一周岁后,康熙就将其立为了太子。而康熙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赫舍里氏,所谓的爱屋及乌;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如果身为皇后之子却不是储君,再加上失去了母亲,胤礽的处境将会十分艰难。
当然,身为政治家,康熙做出这个决定,并不仅仅是因为与赫舍里氏的感情。
危机四伏的局势,让大清需要这样一位储君
胤礽被立为太子是在1675年,而在两年前,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藩镇王发动了叛乱,清朝的半壁江山都受到了影响,康熙甚至打算亲征,只是被大臣给阻止了。
三藩之乱历经八年才彻底平息,而在1675年,正是他们不断扩张势力的时候。在这种局势下,康熙必须收拢人心,而此时虽然索尼已经去世,但是其子索额图尚在,而且颇为干练,康熙正要依靠他和赫舍里氏的势力来稳固统治,平定三藩。而要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康熙卖命,立胤礽为太子是重要的一步。
不仅如此,前文说到康熙想要御驾亲征,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提升军队士气,但是一不小心也会有殒命之危,到时候国家动荡可不是说笑的。而如果立下太子,那么至少大臣宗室们会知道这个国家的下一任主人是谁,一旦康熙出了意外,大清也不会立刻陷入皇位争夺之中。
当然,最后康熙没有成行,但是早早地立下储君,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让其他皇子的母族抛去不切实际的幻想,齐心协力来与三藩斗争。
康熙对太子十分慈爱,但是亲情最终抵不过权力的侵蚀
康熙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所以十分重视亲情。特别是对胤礽这个失去母后的孩子,更是又当爹又当妈,关怀备至。1678年11月,这时候三藩还没有平定,年仅4岁的胤礽偏偏又出了天花,心急如焚的康熙让各部院衙门将奏章都送到内阁,自己亲自看顾了胤礽十三天。这对一位帝王来说,当真难得。
而在他的教导下,胤礽也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太子,年仅22岁的时候就在康熙出征时担负监国之责,表现出色,深得诸位宗室大臣的称赞。
那么为什么后来康熙要废黜太子呢?还是那句话,权力使人性扭曲。胤礽不满意自己的兄弟们在成年后纷纷得以封王,逐步建立势力,自己却一直在康熙眼皮底下,被严格管束;而康熙则认为胤礽行事荒唐,不关心自己,只想要夺取其手中的权力,两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终于在一次康熙发现胤礽夜晚靠近自己的帐篷,向内窥视之后,矛盾彻底爆发,太子被第一次废黜。
这件事发生在1708年,在随后的1709年,为了缓和其余诸子争储的局势,康熙又将胤礽立为太子,可惜两人之间的裂痕并没有就此消失,胤礽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收敛,甚至再次串通大臣,想要逼康熙退位。
愤怒的康熙在三年后再次废黜太子,并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让这件事再没有回转的余地。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天下至尊的宝座,实在是太过诱人了,足以让人放弃亲情和其他的一切。一对原本关系和睦父子落到这个境地,让人忍不住为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