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
近年来,中文世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译著大量涌现, 但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而是一位记者在1915年穿行东线战场时写下的实录。
作者约翰·塞拉斯·里德生于美国,1906年入哈佛大学,就读期间曾参加社会主义俱乐部的活动,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1917年,在目睹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后,他据此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
而 《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这部作品很像是一个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报告,里德在叙述中展现了细腻的观察能力,发表一些简短但颇有见地的看法。例如,正是通过他的翔实描述,萨洛尼卡这个当年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杂糅之地,才重现于我们脑海中。从居民的族裔构成到各群体的历史由来;从男女的穿着装饰到街道上五花八门的语言……如里德自己所言,“东方和西方文明终于面对面地交织在了一起”。
然而,不出十年,这座城市因为大战的迁延,因为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以及随后的希土战争(1919年至1922年)而几乎面目全非,随着大范围的人口交换,该城居民的族裔和宗教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曾经是居民中的第一大族群的犹太人更是在“二战”期间遭受灭顶之灾。 里德赶在这座地中海名城的昔日荣光彻底落幕之前抵达这里,并以其生动的文字让人回想这个文化和族群的十字路口、这个巴尔干的共同出海口的盛况。
萨洛尼卡的转变是悲剧性的,那里的土耳其人正在消失。悲剧的一个主要根源,当然是当时在东欧和巴尔干如火如荼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政策。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为争夺萨洛尼卡及其周边的马其顿地区打了最后一场巴尔干局部战争。对此里德给出了不少很有意思的说法。“每个塞尔维亚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所有塞尔维亚人民团结在一个伟大的帝国……”这个帝国迷梦甚至连每一个农民士兵都知道,因为他从小就被教导,要立志收复马其顿等地。在1914年,这种信念转化成一种不可遏制的狂热,在萨拉热窝催发出仇恨的子弹,同时也支撑着塞尔维亚人在困境中苦苦支撑。民族主义已渗入塞尔维亚的集体记忆和民俗之中。
里德从事的不是系统的历史分析,但他的描述之中仍然可以窥见巴尔干和奥匈帝国的复杂政治格局对于大战的影响。例如,在战争前线地带,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平民的屠杀,全都是匈牙利人犯下的。1867年哈布斯堡君主国改组为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之后,随着帝国境内的南斯拉夫族裔人口越来越多,有人期待将这个二元帝国改组为三元帝国,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导的南斯拉夫人应在帝国之中占据更高的地位。但匈牙利人不同意这个设想,因此加剧了匈牙利人对塞尔维亚人的反感。
战争史的统计表明, 在“一战”交战各国中,塞尔维亚这个巴尔干小国的伤亡比例是最高的。里德的描述让我们对数字背后的代价有了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知: 除了军人,这个国家已经没有男人。很多人并非死于战火,而是死于斑疹伤寒;到处都是抛荒的土地,每个居民点都弥漫着死亡和消毒液的气息;前线的尸体堆积如山,任由野狼撕咬。
如果说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带有1389年科索沃战役烙上的悲情色彩,里德笔下保加利亚的大国迷梦则显得有点浪漫。他注意到,保加利亚会说英语的人多得惊人,几乎所有领袖都在罗伯茨学院接受过教育。这是一所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美国教会学校,是“保加利亚自由的摇篮”。不过,在贝尔格莱德,里德告诉我们,那里的剧院曾经常上演莎士比亚的作品。因此,当时的巴尔干政治领袖和文化精英虽然经常标举民族主义的旗号,但从文化上说,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像彼时的俄罗斯精英一样。另一方面,保加利亚人也“发明”出民族的辉煌历史,他们的国王会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复兴保加利亚帝国。
关于在俄国的经历和观感的叙述,亦可见到里德那种从事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比如他谈到俄国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时空感:俄国人的生活空间总是显得很空旷,而美国人虽有辽阔的土地,却仍然生活在拥挤私密的空间中;俄国人的生活和劳作时间显得很随性, “机器制造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在战争时期穿越巴尔干和东欧前线,里德看到的自然多是毁灭和屠杀等极端场景。很多场景和事件都是瞬时性的,但它们又往往具有长时段和结构性的背景。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多可以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和入口。当里德来到贝尔格莱德前线时, 他亲眼目睹了横跨萨瓦河的大桥断裂,坠入浑浊的河水中。曾几何时,这座桥梁还是西欧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东方快车”途经的铁路桥,它的断裂极具象征性。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不幸,我们今天对交流、沟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因而仍在进行继续搭建桥梁的努力。今天,这片土地上不同族裔和国家之间的芥蒂与冲突依然没有消除,而里德当年的观察对于理解当下,无疑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黄艳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感恩回馈
长安街知事准备了精美图书
赠送给广大粉丝!
《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
★作者
约翰·塞拉斯·里德
★内容简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记者约翰·塞拉斯·里德前往东线战场。本书中,里德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战争东线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在种族、宗教、文化和地理上支离破碎的巴尔干。他既不关心沙皇和苏丹之间的博弈,也不拘泥于一时的战役胜负,而是聚焦于同样被卷入这场冲突之中,却从未留下姓名的普通人,力图使读者看到战火中平凡的、鲜活的,但也最终被牺牲了的人和物。这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定格了1915年的东线战场,让读者们透过百年时光,亲身感受宏大历史场景之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活动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