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加冕耗资上亿英镑,苏格兰再提独立公投,连印度的GDP总额都超过了曾经的宗主国……无论是经济困境、脱欧后的尴尬处境,还是外交上的左右为难,英国一次次站在全球新闻的镁光灯下。我们不禁要问: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何一步步陷入今天的尴尬境地?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英帝国曾经到底意味着什么?
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7—19世纪建立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殖民帝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都曾经是它的自治领。虽然这个殖民帝国已经烟消云散,但在其曾经统治的地区,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延续至今。
大英帝国曾经的统治范围之广大、影响之深远,使它成为西方历史学界反复研究的主题。它真的只是军事扩张和经济掠夺的产物,还是另有隐秘的内在逻辑?今天,我们从这本书——《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中,寻找答案。
本书作者大卫·坎纳丁爵士(Sir David Cannadine)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于1950年生于英国伯明翰,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职,他曾担任英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学术机构——英国国家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的院长。2008年,为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贡献,经英国政府提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册封他为骑士,他因此获得“爵士”的称谓。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1800年以来的英国政治和社会史。在本书中,作者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他回顾了当时已有的研究大英帝国史的主要路径,并指出,大英帝国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与英国本国史研究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将英国本土作为帝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研究范围,而实际上我们离开英国本土就无法理解大英帝国,反之亦然;二是缺乏一种社会史视角的大英帝国研究,当代人对于当年的英国人到底如何看待大英帝国知之甚少。
因此,作者意图还原“大英帝国作为社会结构,以及大英帝国作为社会认知”,从社会史角度理解和认识大英帝国。作者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经验出发,敏锐抓住社会等级这个英国社会和历史的关键因素,对大英帝国进行“解码”。
作者认为大英帝国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帝国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稳定存在的时期,也就是从1860年至1950年这近一个世纪中,英国人看待帝国最主要的视角,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等级制(hierarchy)结构,是久已存于英国本土的基于血统、头衔、社会地位的等级制社会的投射和放大。
大英帝国为何沉迷于“等级幻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英国人务实、精于计算,但在这本书里却揭示了英国人的另一面——他们不仅不愿完全拥抱现代化,反而沉迷于传统,迷恋贵族等级制度,甚至将这种社会结构投射到整个帝国之中。
这意味着,英国统治者眼中的殖民地,不仅仅是原材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或者军事要地,而是他们理想中“第二个英国”。当其他国家用枪炮掠夺财富时,英国贵族却在殖民地复刻家乡的赛马会、下午茶;他们更关心如何把印度土邦王子培养成“绅士”,而非如何高效发展殖民地经济。这种“等级制执念”,让帝国成了满足虚荣的“装饰品”。
更讽刺的是,当殖民地纷纷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攸关时刻,英国不论是在本土还是殖民地,都仍倾注大量心血去维持已经失去效用的古老事务和封建遗存,比如仍花重金沿袭王室礼仪,就像一个人丢了工作,却更执着于擦亮胸前的旧勋章。
在作者笔下,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代议制政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了与大众认知中理性务实、精于算计的形象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迷恋传统和等级制度,将基于血统和土地的贵族政治延续到20世纪……英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他的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大量搜集、整理历史人物的经历、著述、回忆,致力于将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从人生故事中显现出社会变迁,生发出对时代的意义。
这本书最震撼的,不是揭露帝国衰落的原因,而是让我们思考:当“强大”成为习惯,一个社会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承认自己早已不是世界中心?“装饰品”的隐喻,何尝不是对所有膨胀文明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