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表示,计划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从目前的145%大幅下调至65%,但不会完全取消。
这一表态与其2018年发起的贸易战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政策反复性与战略短视。关税政策的初衷是兑现“美国优先”承诺、平衡贸易逆差,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关税成本90%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导致制造业采购成本上涨13%,加剧了通胀压力。
更讽刺的是,2018-2023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787亿美元扩大至3610亿美元,关税政策并未实现贸易平衡的目标。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多重压力。汽车业、农业和零售业因关税承受重压,导致密歇根等“铁锈州”失业率飙升,大豆对华出口停滞,猪肉价格暴跌。法律上,加州起诉特朗普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指控其关税政策“非法且史无前例”。
舆论方面,前总统奥巴马、拜登罕见批评政策,盟友如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威胁反制,使美国陷入孤立。此外,美国国内政治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分裂加剧,特朗普的政策加剧了这些矛盾。
中国选择不直接回应特朗普的关税调整,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实力与全球格局的主动选择。
历史上,中国曾通过抗美援朝等战役展现战略定力,如今反制手段升级,无需妥协。经济上,中国连续五年扩大对美贸易顺差,2023年达3610亿美元,关税未动摇中国经济基本面。
规则运用上,中国将美国输华商品关税从34%提高至125%,直接冲击其出口市场,并通过WTO规则揭露美国政策非法性,联合全球声讨其“单边主义”。
全球格局上,中国加速芯片、新能源等领域自主创新,削弱美国“小院高墙”策略效果,同时获得盟友支持,孤立美国霸权行径。
未来,关税战可能转向“边打边谈”。特朗普关税政策未达预期,反致国内产业危机,未来或寻求谈判,但需警惕其反复性。中国策略是保持战略定力,以“不回应”传递明确信号——不接受胁迫,同时通过多边机制(如WTO、G20)巩固规则主导权。
长期博弈的关键在于经济韧性和技术突围,中国需持续扩大内需市场,降低对美依赖,利用“双循环”对冲外部冲击,并加速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打破美国技术垄断。
中国选择不回应,并非被动漠视,而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实力与全球格局的主动选择。特朗普的政策反复暴露其短视与战略误判,而中国正以“静观其变”的姿态,等待美国政策反噬的必然结果。
正如外交部所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将以战略定力捍卫自身权益,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