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惠州4月24日消息(记者罗世伟)凌晨1点,包装车间灯火通明;凌晨2点,冷链车辆次第发车,只为将新鲜蔬菜沙拉准时送达大湾区市民的早餐桌。这里是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一线作业区。一场现代农业变革,正从这片田野与工厂之间悄然铺开。
即食沙拉内包装间(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在广东优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条条冷链动线穿梭于洁净车间与仓储库区之间,智能沙拉生产线蒸汽氤氲,空气净化系统保持稳定运转。该公司副总经理张西军介绍,车间采取“即烹+即食”的双线布局模式,工厂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将超3亿元。“我们与时间赛跑,上午备料、下午包装、凌晨配送,通过全程冷链控制,确保每一份产品新鲜高效地抵达终端市场。”张西军说。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该基地已集聚近百家企业,涵盖粮油稳供、冷链加工、仓储物流、标准化预制菜研发、出口监管等环节,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基地的兴起,源于一纸纲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广东省与全国供销总社于2020年签署省部共建协议,由中国供销集团、广东省供销社和惠州市政府共同推进,围绕“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大厨房”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三期共1500亩园区分批推进,目前首期500亩已全面运营,二期初具规模,三期正加快建设。
基地内部的鸡蛋冷冻库(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业务负责人冯继明向央广网记者介绍,传统模式中,农产品需经由产地农批市场、销地农批市场、城市农贸市场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市民餐桌。而在这里,农产品从种植端通过订单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直接进入集中加工、仓储系统,再直达消费端,显著压缩流通链条。“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流通效率,还能把更多利润留给农民,让消费者也受益。”冯继明说。
在他看来,这条“从田间到舌尖”的高效链路,既依托冷链物流打底,更依赖科技赋能与流通方式的系统重塑。
冯继明介绍,园区正在打造港澳食品加工区和水产加工区,同时引入果蔬、茶叶、食用菌等专业研究机构,围绕功能性食品研发和冷链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另外,园区正加快推动二期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依托“湾区标准”“湾区认证”等通关便利措施,探索与港澳共建抽检免检通道,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面向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流通路径与市场覆盖。
“我们不仅服务湾区城市群的2小时生活圈,也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味道出海的‘中转站’。”冯继明表示,目前园区以面向大型商超的企业订单为主,同时也在支持入驻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拓展零售渠道。围绕中餐产品供应,园区正推动在供应链和产品端开展标准化探索,不断拓展中餐市场覆盖半径与产业外延。
在惠州,一株菜、一颗蛋,正被重新定义价值,走出一条通向未来的“新路”。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产品年流通服务量预计将超过500万吨,项目全面建成后总产值有望突破300亿元,逐步成为链接湾区、联通世界的“绿色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