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江湖里,有一个现象愈发刺眼,那便是作协领导常常化身 “获奖专业户”,在各类文学奖项中屡有斩获,这让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作协领导成为 “获奖专业户”,权力因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协在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着不少文学资源与话语权。作协领导身处这样的权力核心,在评奖过程中,难免会让权力的影子不经意间渗透。从评委的选拔,到评选标准的把控,都有可能受到领导意志的影响。有的作协领导在当地文学圈可谓 “一言九鼎”,其作品参赛时,评委们出于各种考量,或是忌惮其权力,或是希望日后在作协的工作中得到关照,很容易在打分、投票时手下留情,给予特殊待遇。这就如同一场不公平的赛跑,其他人还在奋力奔跑,作协领导却可能已经站在了离终点更近的位置。
人脉资源也是作协领导获奖的一个重要助力。在长期的工作与社交中,作协领导积累了广泛的人脉。文学圈本就不大,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当作协领导的作品参与评奖,他们的人脉网络就开始发挥作用。昔日的同窗、好友、同事,甚至是曾经的学生,都可能成为评奖过程中的 “助力”。这些人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为其作品说好话、做推荐,在层层评选中,这些看似细微的 “助力”,却可能像滚雪球一样,最终帮助作协领导捧回奖杯。这就好比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作协领导保护其中,让他们在评奖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作协领导大多有着一定的文学成就与资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也正因如此,容易陷入一种 “光环效应”。一旦成为作协领导,其过往的成就就会被不断放大,作品也往往会被过度解读与赞誉。即使后来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评选时,人们也容易因为其过去的光环而忽视作品本身的不足。就像一位曾经的体育明星,即使后来状态下滑,人们在评价他的表现时,也可能还会带着对他昔日辉煌的滤镜,给予更高的评价。而对于普通作家,尤其是新人,他们没有这样的光环加持,即使作品再有新意、再有深度,也可能在评选中被埋没,因为评委们的目光往往首先被那些自带光环的作协领导吸引。
在文学奖项评选日益商业化的今天,作协领导的身份也为他们在争取奖项时带来了更多优势。赞助商、主办方往往更倾向于与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人合作,以提升奖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作协领导作为文学圈的 “门面”,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这就导致一些奖项在评选时,并非完全基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而是掺杂了商业利益的考量,使得作协领导更容易获奖。
作协领导成为 “获奖专业户” 这一现象,严重破坏了文学奖项的公信力与公正性,让文学的净土沾染了功利的尘埃。长此以往,真正有才华的作家可能会被埋没,文学创作的生态也会遭到破坏。我们期待文学奖项能够回归纯粹,以作品质量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让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让文学的天空更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