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打鼓,只为送上立功喜报。
每年此时,军地联合为立功军人家庭“大张旗鼓”送立功喜报上门的报道,都会密集见诸报端。比如,今年元宵节当天,江西抚州军地相关领导来到现役军人吴利荣的家中,为其送去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表彰喜报。最近,江苏沛县军地也敲锣打鼓,为3名该县荣立二等功的指战员分别送去立功喜报。
送立功喜报的工作最早可追溯到解放战争初期,很多人或许在老电影老电视剧中见过。现在,敲锣打鼓送立功喜报上门,或许还有不少人会感到纳闷。总结起来,如今送立功喜报普遍是“大张旗鼓”的,而且一般在一年评功结束后,选择军人休假在家的时候,由军人所在部队专门来人,会同功臣家乡的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当地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在敲锣打鼓的喜庆氛围中,携带立功证书奖章、慰问金、功臣之家牌匾等,来到功臣家中,为其披红挂彩、送上牌匾和慰问金。
郑重的仪式往往会吸引来社区群众、街坊邻居的云集点赞,可谓仪式感、荣耀感十足。
这样“大张旗鼓”送立功喜报,其实是按照规定执行的。2020年12月颁布的《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工作办法》,对送给谁、谁来送、如何送、什么时候送到等等,都作了细化规定。虽然这一办法施行时间并不长,但正以“仪式感”为切口,悄然构建起全社会对军人这一光荣职业的集体认同和尊崇,也让许多年轻人深受教育,在羡慕和崇敬中激发起学习榜样、从军报国的理想。
我军的兵员由一代代青年组成。现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速、社交媒体渗透率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年轻一代思维更活跃、价值观更多元,很多人对军旅的看法和入伍的想法正发生着悄然变化。其中,很多人不仅把参军作为职业选择方向,也有许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些年轻人会觉得加入具有光荣历史、正在走向现代化的解放军很酷很炫,也有不少年轻人明知边防哨所环境艰苦却依然要求上高原、去边疆。一腔热血激励着他们在军营建功立业,许多被“送喜报上门”的主角已经是90后甚至00后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需要热血青年献身国防。如何尊崇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面子和里子都很重要。
通过锣鼓、横幅、绶带、牌匾等我国传统文化符号,军地领导联合出面提高规格,一路行进、一路宣传,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吸引了沿路百姓和周边四邻都来共同见证荣耀时刻,则显得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有的地方还会将喜报送至军人婚礼现场,将立功与人生重要时刻结合,形成“多喜临门”的情感共振。这些仪式化的表达,实际上打破了对一位解放军指战员个人褒奖的范畴,使其成为一个个街道社区、一处处村镇街道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和社交媒体的地方热点。这些,都能激发更多百姓对军人参军报国的直观共情。而这种持续的记忆建构,也将使“参军报国无上光荣”不断从标语口号变为越来越牢固的社会共识,并形成代际传递的荣誉文化。
送喜报热闹一时,通过仪式感与集体记忆塑造的社会心理却可能长久留存。
当然,军地联合送喜报不仅要落实办法中提及的形式,也要根据办法落实立功待遇。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军地联合送喜报,既送去物质慰问,强调落实立功受奖待遇和优抚政策,也注重情感联结,逢年过节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样的双重关怀,更能增强老百姓对国防事业的情感认同,不断实现从“一时点赞”到“世代敬仰”的跨越。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陈月飞)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 | 王君
责编 | 陈月飞
终审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