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璃
如懿设局揪出炩妃这个幕后黑手后,久不来翊坤宫的皇帝来看如懿,并邀请如懿去木兰秋狝。
如懿微微笑一笑,推说自己的身体恐怕已经受不了舟车劳顿了。
被拒绝的皇帝略带尴尬,就没有再劝,话锋一转,就劝如懿能够收回皇后的册宝,再帮他主持六宫事务。
如懿还是淡淡地笑了笑,不置可否。
皇帝走后,如懿就让荣珮找来郎世宁给她和皇帝画的画,剪掉了自己的那一边,放进火里烧了。
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心疼。
失望的人,一定是想让对方退出自己的生活,为何如懿却烧掉了自己的那一边呢?难道她还是舍不得这个伤了她无数次的男人吗?
仔细想想,其实不是的。
1、古时候,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
古时的婚姻制度,女子对男子都是依附性质的,女子结婚的意义就是帮男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女子本身需要什么,无人过问。
宫里也一样,只要皇帝不废弃,妃子是没有权利离开夫君的。
所以如懿和皇帝讨论西方的婚姻制度,皇帝就觉得不可理喻:没有感情了,女子怎能也有资格求去呢,就和如懿起了一点口角。
那时皇帝是十分在乎如懿的,看如懿不开心了,就画了一幅她的画像哄她。
恰巧如懿也没有真的生气,还同画了一幅皇帝的画像送给皇帝。
如懿为什么没有真的生气,更多的原因是从小到大的一夫多妻制教育,让如懿骨子里也觉得皇帝妻妾成群实属正常。
在凌云彻救了她之后,如懿也曾和海兰说过,她此生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皇上,她的悲喜荣辱都在皇上的一念之间。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愿意照顾如懿的心情并将二人互赠的画裱起来成为一幅画,已经实属难得了。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女子在夫妻关系中是没有主体地位的,她不能让男人离开自己的世界,她只能从男人的世界中退出。
所以简单来说,如懿剪画,也只能剪掉自己的那一边。
不得不感叹,不能被允许拥有自我的人,连让一个自己不再爱的人离开自己的世界,都办不到。
这也是爱情中的一大规律,失去自我的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婚姻中一定过不好。
2、她已不再像当初一样被皇帝珍惜,画也就不再珍贵
抛开礼制的问题,如懿剪掉自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皇帝不再珍惜她之后,这幅画在她心中也早已不再珍贵。
最早的一同入画,是皇帝让郎世宁把他俩闹别扭时互赠的画裱在了一起。
除了皇后之外的女子是不能同皇帝一同入画的,所以这幅画就显得格外珍贵。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如懿成为皇后,皇帝感叹终于可以和如懿同在画中,相依到老。
遇到如此深情的皇帝想必哪个女人都容易沦陷吧,所以如懿用半生苦难熬来的这一画,她觉得值得。
入画时,郎世宁认为两人牵着手的感觉非常好,皇帝也觉得合心意,就允了他画下这个动作,还说,看朕与皇后,如何执手相看两不厌。
那时的皇帝有多深情,后来的皇帝就有多冷酷。
本来与皇帝一同入画的只有孝贤皇后和如懿,直到韩香见出现。
清冷美丽的香见成了皇帝心口的朱砂痣,让这个年过半百的男人燃起征服的欲望。
直到香见为了自己的族人能安好终于妥协,皇帝竟穿了寒部男子的服饰,召了郎世宁过来,与香见一同入画。
那个时候,香见只是刚刚被封了贵人。
那幅如懿半生博来的画,香见不费丝毫力气就得到了。
当初入画时,如懿是作为皇后被捧在手心珍惜的,而现在,皇帝也可以不顾规矩束缚与普通嫔妃一同入画,那当初两个人之间的情分算什么呢?
如懿看得清自己的心,也始终认为自己值得这个男人疼爱,所以当今昔已非彼时,她剪掉了画中的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自尊。
画是因为人才珍贵,如今画中人已不再彼此惺惺相惜,留在画上也只是徒增笑尔,不如剪去。
3、对情分失望的是如懿,不是皇帝
如懿当上皇后之后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却被人算计失去了璟兕和永璟。
夫妻本是同林鸟,应该一起面对生活带来的风风雨雨,皇帝却在如懿身心交瘁的时候听信谗言,把罪过全推到如懿身上。
这已经够寒心的了,韩香见一出现,皇帝为爱疯狂的态度更是让两人的关系雪上加霜。
所以才有了让人心疼的一幕:
如懿从养心殿回来,面无表情地踏过一道道高高的门槛,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回望紫禁城二人少时曾经玩耍的地方。
那大概是如懿第一次不得不面对现实:或许,她也失去了曾经恋恋不舍的少年郎。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上人变得陌生,一定比从未得到对方的爱更为难以接受。
更何况皇帝还是在这段关系中注定的主导者,作为主导方却自私自利,对方要么会卑躬屈膝委屈求全,要么就只能中断关系保全自尊。
至此夫妻之情已是如履薄冰,此时皇帝竟又来了压死骆驼的骚操作:南巡时在游船上与风尘女子夜夜笙歌。
这实在有损圣誉,如懿心灰意冷,半夜怒登御船规劝。
结果皇帝的不满一并爆发,说如懿不仅比不上孝贤皇后的贤德,连炩妃的柔顺都比不上。
面对皇帝不分是非的指责,如懿看着皇帝冷冷地说:“臣妾的眼前人已不是从前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
随后就是名场面了,被甩耳光的如懿断发。
自此,如懿对皇帝算是彻底失望,而看后面的剧情也知道,那缕断了的头发还是被皇帝拾起来,珍藏在了盒子里。
这说明,皇帝对如懿多年来的离心,完全是要和对方在关系中争个高低的缘故,而不是如懿做了什么事让他失望。
失望的不是皇帝,所以皇帝肯定不想从如懿半生辛苦换来的画中离去。
可如懿想。
非得在婚姻中争个高低,失去的就一定是爱得多的那一方,所以如懿剪掉了自己,也暗示皇帝彻彻底底失去了她。
4、如懿想用这一举动求得死后自在
被禁足翊坤宫时,如懿得知自己时日无多,脸上却出奇地平静。
她一直不喜欢宫里的生活,这次总算要结束了。
当年她心心念念的少年郎,也最终在皇帝的位置上战战兢兢,成了多疑冷酷之人。
她不念了。
不得不说比起亲子情分如懿是更在乎夫妻情分的,但如懿已经断发,表明在她心里,世上再无弘历。
所以如懿设局揪出炩妃,告慰了那些枉死的人之后,她不再好好喝药,下人备好的药汤也都浇了绿梅。
她想走,而且要走得干干净净,带着她的一整颗心去寻找当初的少年郎。
既是要走得干净,那也不用给宫里的这个男人留念想,所以她剪掉了自己。
如懿去了之后,皇帝看着眼前被剪掉的画,悲从中来,把画拿到郎世宁那里,希望他可以把画分毫不差地复原。
面对逃避现实的皇帝,郎世宁说:画已经不能复原如初了。最美好难忘的,都是在我们眼里、心里,一张画又如何比得了这个呢。再好的画破损了,也不必再执念。
郎世宁的话让皇帝骤然明白如懿想要走得干干净净,不再受世事纷扰。
毕竟在画中携手相依到老,远不如两个人一起面对生活带来的风风雨雨,在现实的磋磨中携手一生来得珍贵。
从郎世宁那里出来,皇帝一个人登上如懿回望几次的城楼,想着他与如懿少时的种种,难过地像失去了一切。
可迟来的深情,都不值钱。
大多失去,都像那幅画一样,无法再重新完整拥有。
所以从城楼上下来,皇帝就让李玉昭告天下,皇后生前行迹疯迷,丧仪按照皇贵妃的仪制来办,抹去她的一切史书记载,还她自由。
此举像极了要废后,而废后是失德之举,宫内宫外议论纷纷,皇帝也没有改变心意。
这是剧中唯一一次,皇帝可以为了如懿不在意纷扰的流言和自己所谓的清誉,只愿她能安心。
可去了的人,终究是回不来了。
画是死的,可画中人是活的,唯有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才能真正执手相看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