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新疫情的爆发是因为过去人类某一群体没有受到威胁,那么澳大利亚的山火更多的是因为年复一年不痛不痒的森林大火,给澳大利亚政府带来了侥幸的逃生。人类总是在受到自身的威胁之时痛下决心,励志于改变。但又在每每侥幸于,与灾难擦肩而过的往后岁月之中,忘情所以,恣意狂欢。
《百年孤独》被誉为拉美魔幻小说。
他的创作背景是,从1830年到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了数十次内战,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作者马尔克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这一历史事实,并通过书中主人公传奇的家庭生活来浓缩。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酷,民众的盲从无知等等。都写得很生动。
、布莱恩迪亚家族的来历
第一代围绕着Jose Al Cattiau Buendia和他的妻子ursula的生活故事。荷西和乌苏拉刚结婚的时候,乌苏拉因为害怕在婚姻关系中生下一个像姨妈姨夫一样长尾巴的孩子,所以拒绝每晚同房。
事实上,在对这个地方的描述中,在对与错的观点中,马尔克斯着重于世界各地早期君主国的近亲结婚,尽管作者后来说这是一个& quot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杰作& quot。但同时,在世界各国早期的时间轴上,其帝国家族的演变和裂变史,都是一部家族联姻和扩张势力的入侵史。马尔克斯开篇的第一笔,是对早期巩固政治地位稳定和血统纯正的努力的一个典故。《长尾巴的孩子》是马尔克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帝国君主血缘婚姻的嘲讽。无知无畏!
发现新世界
、布莱恩迪亚家族真正的见证者乌尔苏拉
但乌苏拉是第一个醒来的。所以作者一直把她作为独立评论者,直到她第六代出生。厄休拉一直活到第六代出生。丈夫何塞去世后,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活到110岁左右去世。她的出现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从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传奇而奇特,孤独而命运多舛的家庭命运。在这几代人当中,乌苏拉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和经历,维护了家族生存原则的底线。
乌苏拉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代祖母。她和荷西逃出那个被村民嘲笑的印第安村庄后,经过两年的跋涉,来到了一个海滩(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很像)。在梦想的鼓舞下,他们决定定居下来,建立自己的家庭领地,也就是马孔多。布兰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繁衍生存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代何塞的人物原型鉴赏
老祖宗荷西是个很有创意的人物。他不是来自印第安部落,而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马尔克斯让第一个主人公有了一定的思想含量和接受新事物的创造力。荷西在吉普赛人身上看到磁铁,想用它们来挖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我试图开发一种强大的武器;拿到导航用的可视化仪和六分仪后,他得出结论& quot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 quot。
由于对自己落后的生活不满,他向妻子抱怨"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神器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想在马孔多开辟一条新路,把马孔多与外部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于是他带领一群人努力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由于马孔多是一片隐藏在广阔沼泽中的孤立之地,其长期险象环生的地形颇难攻破,这也是作者想通过第一代人的生存视野来反映当时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
人们终日沉浸在自己安贫乐道的迂腐生活链中,早已不愿觉醒和突破。这便是环绕在马孔多周边宽大的沼泽地的背景原型,一个早已被浸染了的荒地,如果不把这布满了泥泞的沼泽填平,人们很难从那种肮脏腐朽的生存环境中跳出来,只能继续沦陷。因此,荷西的到来和存在是一种领袖的姿态,而且是发现和反对的存在。但不幸的是,何塞最终没能战胜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终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死在那棵大树上。
“伽利略”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伽利列奥伽利略
ong>何塞的这段故事,让我想到了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的生平。伽利略曾与1610年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是也由此他遭到了一些哲学家和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天主教会更于1615年向教廷异端裁判所告发了伽利略,伽利略在当时在我看来是相当有情商的,在口头上伽利略终止了对日心说的支持,因此教会在当时撤销了对他的指控。教会认为日心说是错误而有违《圣经》的。
但伽利略在后来的著作《关于哥白尼和托勒密量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仍然捍卫日心说的观点之后,被教会判定“有强烈的异端嫌疑”,结果被迫放弃日心说,并在软禁下度过余生。伽利略的生平与何塞的一生有极其相似之处,马尔克斯成功的把何塞作为第一代的觉醒,生生的钉在那棵鉴证了家族荣辱的大树上,成为了一种这个家族为孤勇的理想而奋斗的标志性里程碑。何塞的命运是悲情的,他终于还是没有冲破自己的理想,去说服世人,但他开启了这个家族终将冲出去的先河。
何塞和乌尔苏拉的第二代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对名义上的妹妹丽贝卡的情欲愚忠的,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
和具有超自然力、放纵情欲的,却极富领袖精神的,对自己的杀伐决断极度自恋,且死忠于自己的老二奥蕾里亚诺;
以及把爱情当信仰膜拜,却把婚姻当成玷污爱情的祸端的老三阿玛兰妲。
如果马尔克斯把老大的人设设置成了力量的象征、一种有勇无谋的感性象征;那么他必是把老二奥雷里亚诺的人设设定成了智慧与权势的象征、亦是一种理性的象征;而老三对爱情的极端行为,在我看来则是一种对欲望不择手段的占有性表现,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是矛盾与自我矛盾衍生出的综合体。在我看来对女儿老三的描写,是马尔克斯对那个时代宗教信仰的影射,以及对具有审判性的教会组织偏执不开化思想性的一种批判主义表现手法。
这是一组强强组合的第二代人,他们继承了第一代的优秀基因,开始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迹象,但终究由于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的人生轨迹;和缺乏沟通的孤勇决断,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为政,使原本最强大的一代,分崩离析,最终瓦解。又归于他们父亲的命运中去,在最后也归于平静。
第二代的讲述和第一代如果相结合起来读,很像《圣经》与《希腊神话》的合体,第一代是创世纪,而第二代很像希腊神话中关于宙斯的故事。其中尤其是老二对外部世界的征讨,和其在各地分别与17个女子生了17个孩子的,而最后这些孩子又不约而同的回归到马孔多寻根。和宙斯与他的七个妻子,还有各个领域的情人也分别生下孩子的情节有惊人的吻合。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无序的统治欲与占有欲,这和他强调的拉丁美洲的具有着狭隘思想的不够团结的思想步骤是一致的。这是他们这个家族最终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
希腊神话中独眼巨人战斗的军队
第三代继承人则是,第二代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儿子,和老二奥蕾里亚诺的儿子两个人。
第三代人的均迷失在自己不可自拔的爱情里。老大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因为不知自己的生母是谁,曾一度疯狂的爱上自己的生母。这个梗多么像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的那个弑父娶母的那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也被称其为"恋母情结”。其实这正是在预示,得不到的东西,让人更加的迷恋和迷失。却不一定是适合你的那一款。但是《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终究没有让阿尔卡蒂奥与生母酿成大错,我觉得这是作者在精神层面的底线吧。
后来他的生母引荐阿尔卡蒂奥认识了代表拉丁美洲一众善良的劳苦大众的化身桑塔索菲亚。为什么说桑塔索菲亚是那个时代下的善良百姓的化身呢?你从这部书里对她的为数不多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到端倪,她几乎是全书最善良,又任劳任怨不求名份的一个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最不作的那么一个女人。但是她的命运却是永远被她的压迫者,或者说是剥削者,也就是后来成为暴君的阿尔卡蒂奥推着走,最终她竟然亲手砍了自己儿子的头。而还因为她的善良懦弱,作者马尔克斯竟然放了她一马,让她拿了这个家族中的小金鱼,逃离了马孔多。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那么关于阿尔卡蒂奥则是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马孔多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枪毙。
老二的儿子奥雷里亚诺却也产生深深的恋母情结,他是爱上了他的姑母阿玛兰坦。因无法得到而陷入孤独,从而去参军。在此仍然无法排遣自己的感情,在情感上开始了混乱的生活,最后也被乱军打死。
而在非非看来这一代人中的两个人,都深深因为得不到而感到不满足,从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①、不谙世事、不为世俗所玷污的神女蕾梅黛丝第一。
第四代人却是神奇的化身。大概从马尔克斯的角度,想要从开始让剧情大反转了。毕竟第三代人的命运让他描写的出奇的惨淡无光。因此第四代一上来就是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即阿尔卡蒂奥和桑塔索菲亚所生的女儿蕾梅黛丝。她仿佛是这个家族中的神女,不谙世事、单纯的接近于弱智的智商。但正是这种不掺杂一丝污染的天性,也许才是马尔克斯想要描写的神性的光辉,不曾被玷污,接近浑然天成的神识。
由于她过分美好,才让马尔克斯最后把她描写为一个飞天的形象,裹着一个白床单飞升了。这一段和《阿拉丁神灯》里的飞毯很有点相像。这是马尔克斯找到的又一个神话故事的延伸。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孩童的神识开始,到成为成年人之后的愚钝结束。马尔克斯大概不想让这个女孩子被世间的庸俗所蒙蔽,所以把她在最美好的时候,写飞升了吧。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念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人们在无尽的唏嘘中怀念那当初的美好。
②、代表社会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新派势力的两位孪生兄弟:革命人阿尔卡蒂奥第二和腐败势力奥雷里亚诺第二。
第四代另外两个人则是飞升仙女的两个孪生兄弟。老大因为在工厂看到统治阶层的黑暗与恶势力,而奋起反抗,成为劳工领袖后又被追杀,最后他带领的3000人被军警镇压,只剩他一人活下来。最后多次上访无果,终于回家选择研究家族羊皮手稿中的密码而不得,郁郁而终。他的人设很像觉醒的第一代,当时代进化到了某一文明发展的高度时,必有这么一群人去揭露其中的丑陋和恶行。但仿佛不到时机,所以破译羊皮密码是另一种等待,等待真正的结果被揭示出来,尚需要时间。纵情声色
另一个孪生兄弟是个浪子,终日纵情酒色,而他才是那个被家族预言埋下了伏笔的那个人。他每一次与妻子以外的情妇厮混的时候,他家的牲畜就给他大量的繁殖给他带来经济。而与妻子结合则会经济衰败、破产。但终究这一代只有他给家族诞下子嗣!最后与他的孪生兄弟一同在病痛中死去。这一代是神奇的一代,而只有一个人是正常的,那就是孪生兄弟中的老大。但他的出现之所以不能终结这个时代的罪恶,是因为其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顶峰,上层建筑中衍生出来的副作用,没有完全发酵。尚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恰当的时机。而他弟弟的家事也开始给这个家族的预兆开启了一个序篇!循规蹈矩的沉溺在原狭隘封建的教条势力中,必将走向衰败。在这里我必须要说一下这个孪生兄弟中老二的妻子费尔南达。她是出身于马孔多以外的一个权贵家庭中的女王式人设,她一生都在恪守着她家族中的那份封建思想,荣耀与不容置疑的封建礼教。因此她实际上代表了不思进取、落后而教条的封建制度。因此当他和原配妻子在一起的时候,衍生的不是兴旺,而是衰败。这是马尔克斯思想中反封建的一个影射。但是而声色犬马,胡作非为的混乱生活则给奥雷里亚诺第二,增加了暴力收益。这是不是也是马尔克斯在对拉丁美洲不正常的社会大环境的一种影射。不正当的渠道却赚取到暴力利益,这是对社会一些黑暗势力的嘲讽吗?我觉得是的!而现在最糟糕的状况则不是人们对不正常现象的置若罔闻,而是对于侥幸敛财得获得的利益,不正常的狂欢。这就是我开篇说的“人类总是在受到自身的威胁之时痛下决心,励志于改变。但又在每每侥幸于,与灾难擦肩而过的往后岁月之中,忘情所以,恣意狂欢。第五代人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大女儿雷娜塔·蕾梅黛丝、以及小女儿阿玛兰坦·乌尔苏拉。
大儿子继承了其父那放浪形骸、懒惰恶俗、视财如命的基因,在其母把她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未果,并在其母死后,靠变卖家业为生。最后发现家族财富之后,更加狂放不羁,不久后就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而大女儿梅梅则因与普通下层阶级机修工相爱,并怀孕后,最终被母亲送往修道院幽禁,终身一言未发。机修工恋人也被其母派去的保镖刺杀未果,终日卧病在床,孤独老死。
老三阿玛兰坦因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在外面的世界中,养出了通达开放的性情,是这个家族最具有先进思想的一位。她在那里与飞行员相恋,二人于多年后回到马孔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她是这个家族唯一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正能量满满的人。她的回归,看似是马孔多的希望,是拯救陈规陋习的一道光芒。
如果老大的陈腐和愚痴可以比作拉丁美洲那遗留下来的封建糟粕;那么老二梅梅则代表了广大劳动阶层对封建腐朽势力的觉醒和无声的抗议,而老三阿玛兰坦是本地新生代与外界文明结合后的新民主主义先驱性人物;她具有自己潮气蓬勃的力量,想凭借青春的激情,来重整这个混乱而黑暗的社会,但仍然以无疾而终结束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第六代人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最后的高潮,梅梅从修道院送回来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终老长大,他唯一的爱好是躲在吉普赛梅尔吉亚德斯的房间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不太关心世事,却关心中世纪的学问。他仿佛继承了他祖母费尔南达的执念。眼里只有绝对的善恶、绝对执念的爱情观;因此他和他那贪财的舅舅何塞·阿尔卡蒂奥拒绝收留奥雷里亚诺17个儿子中唯一幸存的老大。导致其被追杀的人用枪打死。
他们二人的行为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陈腐傲慢的旧势力。而这个旧势力中的权势代表梅梅的儿子,却又不可就要的爱上了代表新势力的他的姨母,也就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母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他们竟然不故一切的结合了。他们自己觉得,这是伟大的爱情突破和结合,一切都是源于真爱。结果这个真爱被诅咒不幸言中,他们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男孩。
我们反过来说说阿玛兰坦为什么没和飞行员加斯通一起回去这个梗。阿玛兰坦一开始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回来的,带着改造这里氤氲腐朽的壮志,但作者马尔克斯却终究没有让阿玛兰坦改造了马孔多,而是回到马孔多之后的阿玛兰坦,又重新被马孔多的庞大的旧势力和陈腐给笼罩了、降服了。这说明了马尔克斯想要告诉读者,当时拉丁美洲那种腐化之庞大,人们生活习性之麻木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无法改变也很难调和。是马尔克斯对世态炎凉却又无力改变的懒惰人性种族的一种失望表达。
最终飞行员加斯通飞回了欧洲,而阿玛兰妲却沉溺在了与外甥的不伦之恋中,堕落。最终他们应了家族中的那羊皮手稿上的家族被诅咒了的命运:“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阿玛兰坦不顾一切的生下儿子后大出血死亡,而他们的儿子那个因爱情而受胎的婴儿长这一条猪尾巴。就是他们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当奥雷里亚诺看到他刚出生的儿子被蚂蚁吃掉,只剩下最后一块皮的时候,他破译出了他家族的命运密码。而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整个把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
马尔克斯从魔幻的角度来解析和表达了他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家族中长猪尾巴的男孩,是他最初对世界的悲悯初心;而家族中最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被蚂蚁吃掉只剩下那一小块的皮,则是他那如唐吉坷德一般,带着自己的理想出发后,却难以通过重重关卡,最终披荆斩棘也仍然未达到最理想的生存愿景之后,所剩无几的,最后一点点残存的勇气和梦想。
“但一阵飓风吹来,把马扎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了。”
小说的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虚无的理解,即一切也不过就是一场梦,终将从宇宙中来,又回到了宇宙中去。这结尾在非非看来相当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并不是一种悲观,而是对现实中物质总和的一种平衡,亦或许是他对宇宙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最终的理解。从而也达到了马尔克斯个人心理,对这个世界高度认知平衡的最终表达。
记得莫言曾说过,刚开始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有一种被控制了的恐惧感,这就是马尔克斯的文字魅力所在。非非听了之后,亦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当时也是被马尔克斯这宏伟的构思而圈定了进去,你会不停的想要从中找到其中一代人的结果,却被一环又一环的情节套将了进来,最终把你引导到最后一代家族的结局中去,从而才能又返回去重新看其家族背景,人物设定。至少非非姐是在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循环往复的看了两遍,而其精华所在,却是在经历了多年以后,在各位大咖的深度解析和重读中再次理解吸收和归纳总结。
第七代人的命运就是终结这个家族的的使命。如果不能将它改造,那就使它灭亡。我想这也许是马尔克斯最后对现实无力的反抗和诅咒吧。命运如此的强大,而拉丁美洲的人民被浸淫在多年的陈旧腐败之下,早已麻木和不自知,没有从根本上去真正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拉丁美洲,反映出了孤勇而狭隘的个人理想主义,非非在这个时候写下对这部巨著的读后感和认识,也希望我们能够看到,这其中的奥妙,改变我们的个人主义思想,从更深的精神层面出发,客观理智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发展,不要让侥幸成为最后的狂欢。
百年孤独是一部战胜自己的写实巨著,书中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战胜自己的傲慢、狂浪、狭隘和偏执,他们纠结在往昔的辉煌和舒适中,纠缠于自己的执着之中,哪怕是看似因狂乱而坚韧的爱情。因此他们终将走向灭绝。没有沟通没有互相认可的个体英雄主义是导致了他们的毁灭的根源。马尔克斯想要表达的并非是一种报团取暖的概念,如果愚蠢而孤勇的抱团混战,那还不如看清世事无常后的遗世而独立。只有看透了过往,把过往种种当成云烟,不纠结于往昔,才能中孤独的摸索中继续努力前行。至少非非是这样认为的。这是马尔克斯的伟大!
上一篇:家里为什么不能养发财树(家里为什么不能养发财树不好吗)
下一篇:关于初衷的语录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