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女孩有点胖。当她看到我来了,她高兴地从病床上坐起来,并向我打招呼:& quot乔医生来了!""然后叽叽喳喳,一个人说了一堆话,大概意思是住病房舒服,伸手拿吃的。
这个小女孩昨天早上被送进了医院。问病史,她喜欢吃烧烤,喝啤酒。三年后,她体重增加,尿酸飙升至630。小女孩第一次痛风急性发作,半夜来看24小时急诊。我刚看到她,她有点震惊。她是我见过的比较年轻的痛风女性之一。她拿着几盒药问我:& quot刘医生,我应该如何服用这些药?"
我拿起药箱,剂量贴在上面:& quot药学博士已经给你写好了!这些药都说一天三次或者一天两次,一次几片,仔细看看。"
小女孩坚持说:& quot但是刘医生,听说有些药要饭前吃,有些药要饭后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药哪些是饭前吃的,哪些是饭后吃的?"
之后,我拿起药,用同样的方式介绍:& quot不,饭后服用,秋水仙碱饭后服用.这些药基本都是饭后30分钟服用。"
小女孩拿出几袋中药:& quot这些中药呢?你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我摇摇头,还是耐着性子为她解释。解释完之后我就在想,为什么不总结一下这个患者经常提到的问题呢?很多患者会出现忘记服药、服药次数太多、服药后出现不适、服药不看说明书也不问医生、服药自行停药或减量的情况,于是疗效和疗程都常常会出问题。
临床上,医生往往需要思想和行动相结合,善于总结临床问题是一条捷径。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一直是很多患者心中的疑问,也是医生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成熟的医学思维是解决临床决策的疑惑。对于患者来说,用药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还涉及到药物的临床疗效和禁忌症。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合适的药物,可能会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比如空腹、饱腹、饭前、饭后、饭中、晨衣、睡前.经常出现在药品说明书上。有些患者会仔细阅读说明书,有些则需要医生解释。有些人会刨根问底。为什么他们必须在饭前吃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在晚饭后半小时吃?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概念:
空腹:我没有空着肚子吃饭。一般来说,我早上不吃东西,也不吃很久。
饱腹:吃饱了,不管吃多少,他都饱了;
饭前:通常在饭前60到30分钟服用。比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止泻的药物,都可以在饭前30分钟服用。
饭后:通常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比如布洛芬可以饭后服用;
餐中:通常吃得不多,比如第一顿饭后吃药,然后继续吃。或者饭后立即服用;
晨服:是在早餐前或早餐后服用;
睡前:睡前15~30分钟服用;
在特殊情况下立即使用药物,如体温超过38.5的退烧药或即时用药:;的止痛药
顿服:将每天吃一次药,而不是每餐都吃。
因为药物和食物都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药物在作用于全身或靶向胃肠部分之前,先在胃肠道被吸收;来到小肠后,会被肠黏膜吸收并排出体外。
所以为了让药物快速起效,可以考虑饭前服用。但是对于刺激肠胃的药物,比如布洛芬、抗生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我们都建议饭后服用。由于这些药物呈酸性,会间接或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溃疡和炎症。因此,为了保护胃肠道,防止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影响胃壁,这些药物应在饭后服用,使药物包裹在食物中,安全通过胃。
当然,有些药物不一定对胃肠道有刺激,但要饭后服用。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作用于其他部位,但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具体用药根据作用部位、性质、胃肠情况和病情而定:如果肠道吸收功能差,为了使药物很好吸收,最好在饭前服用;如果你有胃病,为了胃部舒适起见,饭后服用。
这顿饭不吃,下次就别拿回来了。因为一次服用两次的剂量可能会使体内的剂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
成不良反应。擅自增加剂量,会增加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负担,造成中毒。所以,如果当时忘了服药,那么下次的药或第二天的药仍然按照原来时间服用,不要去通过增加药量补回来,那样得不偿失。作为风湿免疫科医生,我这里提供了激素、免疫抑制剂、慢性抗风湿药、排尿酸药、抑制尿酸生成药、辅助药物等常见治疗风湿病的药物该怎么服用,大家可以看图:
此外,有不少人问我,服药时需不需要禁酒、禁茶或禁牛奶。一般来说,头孢类抗生素、安定类安眠药、抗菌类药物是禁酒,凡是容易与酒精产生双硫仑反应的药物,都必须在服用时禁酒,否则严重的可以导致休克或死亡;凡是能与茶水中的鞣质起作用产生不溶解沉淀的药物,都必须服用时禁茶;凡是容易与牛奶中的钙离子结合影响吸收的药物比如四环素、氧氟沙星等,不能与乳制品同服。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大家最好服药不喝酒喝酒不服药,温开水服药是最佳选择;吃止咳糖浆、胃药,不要当时喝水,一般半小时后喝。
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有许多药物通过冒充控制细胞中特定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来说,刺激生化过程的药物叫做激动剂,抑制生化过程的药物叫做拮抗剂,因为药物不同,服用方法当然会有区别。
一般来说,药物服用间隔时间,是考虑到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吸收和人体代谢等特点,根据药物半衰期的长短使用药品。半衰期的意思就是药物浓度在血液中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药物要间隔时间,我可以一次性“吃饱”吗?通常药物的量是有比例的,如果过多就可能引起“中毒”。虽然不同的人会因为体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以及消化、排泄、代谢因素不同,但是差别不会太大,所以服用剂量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一次将一天的药物服用完,就会超出药品的安全范围,达到中毒剂量。
所以,对于服用药物的间隔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服用药物包括每日几次、每周几次等,各不相同。
每日4次:就是每隔6小时服药一次,早上8点、中午14点、晚上20点、睡前等;
每日3次,就是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一般都是早、中、晚服药,如早上7点,中午15点,晚上23点等。但是普通人都是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服药时间而言,其实间隔时间并不均衡,这样并不能保证体内药物的血药浓度稳定。通常对于血药浓度要求稳定的降压药、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都要求间隔时间稳定;对血糖、胃酸高低有关的降糖药和治疗消化系统的药物等,服用时间和就餐时间相关;
每日2次:就是每隔12小时服药一次,每日早晨、晚上各一次,早上8点、晚上20点等;
每日1次: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一次,比如每日清晨或晚上;通常这类药物是控释或缓释的片剂、胶囊等,每日1次的药物可以让血中药物浓度大致保持一定水平,让药物疗效充分发挥;有些药物比如铁剂、钙片在晚饭后服用利用度高,因为铁剂吸收和血钙水平都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比如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抗哮喘药物晚上服用最合适。
每周1次:每周固定时间服用1次,主要是长效制剂以及抗精神类的药品。
我们常见的药物是每日3次,这是因为大多数药物都充分考虑了药物作用与人体习惯后的平衡结果,在间隔8小时后,让药物在身体内保持均衡状态,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严格按照8小时一次的频率服药,其实,在夜晚服药的时间可以稍微提前,因为夜晚尤其入眠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药物排出时间和速度降低,所以夜晚服药间隔可以略长,白天则可以略短。
当然,无论每日几次,服药次数和服药在餐前还是餐后都有一定的讲究。用药间隔根据药物的不同特性决定,尤其是需要维持体内平稳血药浓度的药物来说:
比如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匀速服药,以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不要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平喘药茶碱间隔时间要保证血中茶碱浓度相对平稳,以使病人呼吸顺畅。
中医中药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旨在促进健康和幸福,与西医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中药也是医疗保健和养生健康的范畴。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药理上和西医西药各有不同。那么,中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有没有这样的讲究呢?
用于服用的中药包括丸剂、片剂、散剂、粉剂、膏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胶剂、茶剂、饮剂、汤剂等。一般来说,现在免煎中药越来越多,但是药量和水量是比较难以把控。医生会尽心交代,但是人们对于中药服用方法并没有那么重视。
其实,中药对于服药时间、间隔时间也有讲究。因为中药的疗效不仅包括药物是否正品、药物煎煮方法和时间、药物是否对症相关,服药时间对药效也一样有影响。找准服药的最佳时间,可以让药物功效变得不一样;而且病症不同,服药方法也有讲究。比如补益药物因为碍胃,就需要在饭后服用。原则上,我们以胸腹以上和以下为界限,对饭前饭后服药区分:
凡在胸腹以下,饭前或空腹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肠道疾病,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另外,如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化痰止咳药物,补中益气丸、左归丸的补益药物为便于吸收及时发挥作用,宜在饭前服用。对于中药而言,饭前服用一般是在饭前30~60分钟。
凡在胸腹以上的部分,饭后或饱腹服药,以避免出现毒副作用。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应该在饭后服药,可使药性上行。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避免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另外,如川椒、干姜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辛辣药物,石膏、栀子、黄连等清热解火偏凉性的药物,都需要饭后服用,以免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都应该饭后服用。饭后服用一般是饭后15~30分钟。
特别提醒,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的连花清瘟胶囊或颗粒也应该在饭后服用。
凡具有滋补和泻下作用的,早晨空腹服药。具有滋补作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用于治疗四肢血脉病、驱虫的中药或中成药,一般都是早晨在未进食前服药,这样可以让药物迅速进入肠道,保持较高浓度迅速发挥药效。
凡补脾安神、化积润肠的,睡前服药。一一般来说,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化积滞、润肠的药物,一般都是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药物。
另外,除中成药外,中药因为多是煎服,所以,热性病,药凉了服;寒性病,趁热服。当然,关于汤剂的温度,中医有明确的说法,主要包括热服、温服和冷服。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为热服。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外感风寒等寒证,尤其像外感风寒后服药,还可以喝热水、热粥或者盖好衣被发汗;
在降温到半热状态服用为温服。多数汤剂需要温服,尤其对于包括乳香在内的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中药药物时,温服减轻刺激;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为冷服。如止吐药、清热药、解毒药等治疗热证的寒剂,都应该冷服。
通常来说,中药服用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也有规律。在中医开药后,都会详细交代剂量和频率,根据病情需要一般有分服、顿服,也有一些有毒性的药物或峻烈药物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为止,这样能避免伤及正气或发生中毒反应。
分次服用为分服。分服可将一剂汤药分2~3次服用,每次100~200毫升,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只需慢慢调治的患者;小儿或易呕吐的患者,一般是少量多次,不要急速灌服;
一次性服用为顿服。顿服就是一剂汤药一次服下,发挥药力最大最猛的效果,适用于急性病、病情较重,需要快速治疗的患者。
中药的服用方法根据病症、药物性状不同,方法不同,但是一般如果与西药联用,应该错开时间服用;煎好的汤剂通常在8~2℃环境下保存。
服用中药同时也要忌口,不同的中药禁忌不一,主要包括禁忌辛辣、鱼腥、发物、生冷、油腻、酸涩类的。如此多的忌口该如何记住。这里提供一个原则,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温热、寒凉中药在服用期间,食用中性平和的食物;服用中药汤剂和丸药时,忌生冷、油腻;服用所有中药时,忌辛辣。
乔医生在这里提醒大家,医生开出药物后,你需要尽量了解所使用的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按医嘱服用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按照医嘱去执行用药交代,将定时服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当出现药物的异常不良反应时,请及时告诉医生哪些药物引起不适,让医生来调整你的用药。
抗风湿类药物、抗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药物等不能说停就停,突然自行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病症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情况。所以当你想要停药或者觉得病情缓解,请在医生指导下减量和缓慢停药。
#健康科普排位赛##423头条知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