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沟通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带来舒适的工作环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为什么要在工作中进行沟通,在工作沟通中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需要注意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我们来看看。
一、沟通简介广义的沟通有很多种。比如海豚和蝙蝠用超声波,蜜蜂跳舞,猫狗用尿液标记地理区域,蚂蚁释放化学信息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说话,肢体动作也可以交流,还有面部表情,恋人之间的亲吻和唾液交换,体味等等。
当我们接收到文字、气味、身体动作或其他我们可以感知的信息,经过我们的感知处理后,我们形成了可以被接收和处理的信号。只有大脑处理这些信息,身体才输出我们大脑处理过的信息,并反馈给外界。
整个过程就是从外界接收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输出信息(输入-运算-输出)。整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种,恋人之间的调情,朋友之间的倾诉,家人之间的聊天,不同的交流会达到不同的目的。
这次我们将范围缩小到工作沟通,来讨论为什么工作沟通是必要的,工作沟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二、工作沟通的本质为什么要在工作中沟通?在一个公司里,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会导致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如果我们的认知不一样,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就不能很好的解决事情,内耗会很大,业务发展也不会很好。
那么工作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准确的传达需要传达的信息,解决彼此的认知差异和分歧,进而解决问题,让公司的业务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理想的人,尽可能不带情绪和感情的去交流。不要因为别人反驳我的观点,就认为别人在攻击自己。我不会给别人贴上偏见的标签,甚至不会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
职场中理性的人工作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工作沟通只是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工具之一。其他的情绪和情感因素没有意义,反而会破坏交流。
2.降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太强,比如过度自尊,自我评价高,独狼行为。过分的自我意识会导致睁不开眼,听不进反对意见,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缺乏与团队的合作。
这些都会导致沟通不畅,个人主观性强,而不是实事求是,会无视反对意见,容易把别人的不同意见当成对自己的攻击。
如何降低自我意识;
正视客观现实跳出自我的圈子,从更高的维度看问题,知道自我意识中哪些是没有展现出来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言行。3.少用行话有一种效应叫做【知识诅咒】:一旦我们知道了一些知识,就无法意识到和想象它在未知者眼中是什么样子,从而产生交流障碍。
网上有俚语,专业词,行话。在与其他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时,各岗位、各工种成员头脑中对行话的认知和理解不一定相同。
比如MVP这个词,产品经理基本会认为是一个小可行的产品,但是技术或者营销的同学不一定清楚。
零售行业经常提到的销售额占销售额的比例,做内容的人可能不太清楚,有些缩写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其他人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些词,或者看了但没有掌握,他们就听不懂你说的话,这样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降低沟通的效率。
4.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在工作中,尤其是当一件事情已经推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对事情非常熟悉。
人们会谈到背景,或者习惯于用非常简短的语言概括。在比喻和间接语言交流中,流行说可以少说话。
但实际上,可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有些人因为只触及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想法都不一样。
因此,有必要提供背景资料,让相关人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进展,并就此事建立共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讨论会更清晰,更符合实际情况。
不要因为事情攻击人,因为意见不合而进行人身攻击。人身攻击包括直接骂人或背后骂人,因意见不合而给别人贴标签。
一旦进入对人的攻击,大家都会自卫,如果把事情放在一边,事情就无法顺利推进。
如果你做了呢?如果要说什么,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某个现象,没有名字,没有标题。
o-origin="h3">6.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这一点直接参考芭芭拉的《金字塔原理》一书的内容,基础逻辑就是结论先行,然后摆依据,逐层下探,以上统下。
私下沟通、公开沟通(基本是会议沟通)。
自上而下的会议:一般由管理者发起的,多用于上级向下级传递信息,可以用来传达公司级别的通知、指示、制度等信息,也可用于团队管理者向相关人员布置工作。
要注意检查参会人员是否完全接收了信息,比如完会后随机抽查做个小测试。
自下而上的会议:主要是对下属工作进行评估、回顾、展望,以及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要注意对下属工作汇报和工作情况的积极回应。
全员参与的会议:参与和参加是两个意思,参与要做出讨论/发言等,参加可以只做听众不用发表意见。在此会议中不论身份职位都应共同讨论问题,共同检讨共享信息。
对于每个会议,都可以拆分为会前,会中,会后。会前进行通知提醒,会中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控制好进度与节奏,会后进行事项跟踪反馈,监督已决议事项的执行情况,未决议事项再组织沟通讨论。
会前:会议主题、时间、参会人员、会议流程、主持人(召集人)等会中:沟通、讨论、会议主持、秩序维护、投票表决、时间控制,会议产出等会后:会议产出的结果。这里的结果除了某种结论或某个方案外,还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要求和工作安排有了这些,会议结果才有可能落地。为了便于对会议结果评估,会议输出应当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出现。
1V1私下沟通目的:
提高管理杠杆从成员身上学,了解成员情况对业务动向进行摸排把脉角色及功能:
管理者:协调者,少发言多听下属:问题提出方,寻求帮助、指导一般由管理者发起,说明要沟通的内容,时间,地点选择离成员更近的地方,考虑一下要提出来讨论的议题,设定好会议进行的步调,事前妥善准备;会中尽可能让成员说,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发言,提出一些反馈,对于好的给予鼓励,不足的予以纠正;结束后尽可能的将会议建档保存。
会议是公司、集体、组织等交流意见、交换信息、作出决策的重要平台和途径,职场中无法避免,如果无法避免。
会议的作用:
提供信息与技术,并且将较理想的行事方法传授给受他管辖或影响的人制定决策,或者帮助别人制定决策,解决特定问题1)过程导向会议
过程导向会议,基本上其召开频率都是事先规划好的,会议功能以信息交流为主。
过程导向会议“规律化、固化”是提升此类会议效率最好的方法;过程类会议占比会议总数80%左右,过程导向会议又分为部门内部会议及跨部门会议。
(1)部门会议
目的:
同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同事之间能加深认识了解下属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促进这种关系好好发展借此学会角色互换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角色及功能:
下属:负责会议的议题上司:协调者,负责控制会议的进度和化解纷争(2)跨部门会议
目的:
为一群不常合作的同事提供互动机会沟通协调资源互通信息及分享进度角色及作用:
会议召集人:负责组织这场会议提案人:总结负责人需要总览运营成效,提出问题及意见,并同时教会与会下属处理事情的方法。他要激发与会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以身作则地带动自由讨论总结负责人:帮助与会人员更容易地了解提案内容其他参与者:想办法让这段时间提升你及整个公司的效率,专心听别人讲并记下一些也许值得一试的事情2)任务导向会议
这一类会议一般不轻易开,因为涉及人员及部门比较广,需要考虑时间成本,决策成本。
开此类会议需要明确目的,决定谁应该出席,然后赶快通知,规划号会议进程。
人数不要过多,不超过8个人,因为决策难度随人数上升而增加,人太多,则出结果的难度加大。
作用:解决某一类具体问题
角色:
会议主席:会议召集人、负责会议的议题、会议的成功举行会议协助这:作为协调者,进行会议安排,布置等,协助会议主席进行会议的推进参会人员:参与会议主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表决方案记录员:会议记录送发的时效很重要,越快越好,最慢也要在与会人员忘记开会内容之前送到他们手上各类会议的频率:任务导向型的会议、跨部门会议、部门会议。
我们简单介绍了人的认知模型,了解到人通过输入信息,然后在大脑(基于身体、心理、认知等)进行信息处理,然后输出。每个人均是遵循这个基础模型与其它人交互。
因为人具有不同的身体、成长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认知模式的差异,以及对信息掌握程度的差异,就导致对事物的理解不一致,不同频。
为了解决这个认知差异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来消弭认知的不同,对事情的理解尽可能一直,并进而形成共识,推动事情解决,让业务得到好的发展。
我们简单介绍了几个沟通遵循的基础原则,目的是让信息能够客观、理性、准确的传达,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我们简单说了一下工作沟通的方式,单人沟通及会议沟通,会议沟通又分为过程导向和任务导向,并推荐了《金字塔原理》、《罗伯特议事日程》还有关于万达及字节开会的文章。
Markzou,8年产品经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要专注于本地生活、O2O、到家服务、新零售领域;曾任职于多家本地生活垂直领域头部公司,具有丰富的本地生活行业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