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和可乐被认为是& quot世界三大饮料& quot。通过很多研究,在三大饮料中,绿茶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原产于中国的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喝茶不仅令人愉快,而且有益健康。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茶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一直是中国许多人的终身爱好。久而久之,中国的智者们把喝茶变成了一门学问。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和心血投入到这些小块茶叶上。
这些其貌不扬的茶叶,最终随着茶学的问世,而分成了三六九等的品级,人们的茶杯里泡着几元到几百元一斤的茶叶,但有的茶叶却价比黄金,自然,多数人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品一品这样的茶……
2002年11月25日,在广州南海渔村,一个不知名的买家以18万元买下了同样的茶叶。
2004年12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位名为姜小红的女子以16.6万港元买下了这种茶叶。
2005年4月13日,同一种茶叶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以19.8万元的高价成交,其价值较1998年继续上涨。
同年的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这样的茶叶再次刷新了拍卖纪录:一位来自新加坡的买家给出了20.8万元的天价!最终,这位陈先生买下了这20克茶叶。
这种名贵的茶叶,俗称——武夷山大红袍。
照这样的价钱计算,一斤大红袍茶叶竟然可以卖出520万人民币的天价!
当时市面上一斤黄金最多也就几十万元,因此得名& quot一两黄金和一两茶叶& quot。但是,从数据上看,这样的茶叶比黄金珍贵多了。
人们不禁疑惑,一把泡了几次只能当垃圾的茶叶,怎么可能在价值上堪比黄金?武夷山大红袍和德合能,一斤能卖多少套房的高价?
"稀有的东西很珍贵& quot是永恒的真理,大红袍的稀缺性在于它的来源:
现存的大红袍母树只有三颗六株,它们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据说已有360年的历史。
这个名字的由来& quot大红袍& quot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秀才去北京赶考,途中在武夷山病倒了。天心寺老方丈找到晕倒在路边的书生,给他泡了碗茶。秀才马上恢复过来,继续去北京赶考。
后来,中了头奖的秀才来到天心寺谢恩。对了,他把这种茶带到了北京,无意中治好了生病的皇后。皇帝大喜,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就让头奖得主带一件红袍到武夷山赏茶树,戴在茶树上。
奇怪的是,当仪式结束,冠军揭开红袍的时候,他发现这三棵茶树的芽和叶居然能在阳光下发出红光。人们说它是被红袍染成红色的,也有人说茶树本身就是红色的,所以后来人们把这三种茶树产的茶叫做& quot大红袍& quot。
人们觉得这几株茶树的故事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加之这三株茶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产出的茶叶不仅清香可口,还能治愈顽疾,从此以后,大红袍就变为了古代年年岁岁的贡茶。
如今,由于这六株母树的品系不同,其叶形、发芽期等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这样的生理差异也阻断了它们繁衍的可能,于是这六棵树就成了无价之宝,上面产的茶也变得难找了。
而这些百年老树一年能产出的茶叶更是稀少,每一年茶农能制得的茶叶最终不足一斤,到了2006年,为了防止品种种性退化,武夷山市政府更是下令对母树大红袍进行停采留养。
另外,因为这六棵母树太珍贵了,为了防止有人打它,国家一直在关注大红袍茶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地政府甚至派遣士兵日夜巡逻,新中国成立后,管理茶园的工作仍旧是天心庙的僧人,政府派遣解放军看守此地后,便将这块土地转给当地有经验的茶农,让他们负责照料。
几十年来,国内治安水平大大提高,有关部门派了一个农民常年负责大红袍的采集加工。
2000年,武夷山申请& quot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quot大获成功,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为此,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进行了科学管理,建立了详细的管理档案,保护大红袍母树周围的生态环境。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1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险。
大红袍母树的价值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出来。
大红袍之所以贵,除了货源稀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容易采摘,制作工艺复杂:
大红袍茶必须每年春季采摘,3-4片叶的新芽必须采摘。采收后,必须经过晒干、凉干和做青。
、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这一系列工序,这也导致即使在丰收年,大红袍年产量仍旧不足一斤。加之大红袍母树本来就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有许多游客来到武夷山,在欣赏了雄奇的自然风光之后,也会慕名来到大红袍母树的所在地闻一闻百年的茶香。
如此,有了历史底蕴和名气加成,再加上产量稀少,1斤大红袍茶叶卖出500万的高价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稀少的茶叶一投入市场一定会供不应求,所以真正的母树大红袍所产的茶叶一般都不会投入到市场上,在古时候它便作为皇帝的贡茶,到了今天,一般也用于国宴招待来宾,故而除了拍卖会,百年老树所产的大红袍属于人们“有钱也喝不到”的品种。
但大红袍的茶香浓郁,口味极佳,入口微苦而余味十足,重韵味和回甘,且多次冲泡仍留有余韵,故而茶友们实在对其欲罢不能,富豪们便选择在拍卖会上一掷千金购得此茶,留作私藏或送给亲友。
而普通人似乎是一生与大红袍无缘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嫁接技术的成熟,科学家们又有了很多新思路:
大红袍母树虽不能自己繁殖,但或许可以通过插杆繁育的技术移栽。
1962年春天,正值茶叶采收季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的品种园内进行插杆繁育,1964年,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带着单位的介绍信,如法炮制地将大红袍的枝条带到了福安进行培育。
从上世纪62年到82年,茶叶研究所从来没有放弃对武夷山茶树的挖掘和繁育工作,但或许是因为技术复杂,也或许是因为大红袍“只可远观”的名声在外,一开始人们并不十分重视对九龙窠大红袍的繁育。
专家们到武夷山去,更多的也是将目光放在了武夷山其它的茶叶品种上。
但有一位专家始终没有放弃对大红袍移栽技术的探索,1985年,在参加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庆典时,他向培育室主任偷偷索要了大红袍母树的枝条带回自己的培育室偷偷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专家最终在自己的种植园中培育出了大红袍的植株!
岩茶泰斗姚明月曾作为主编参与《中国名茶志》的编写,这本《中国名茶志》最终成为了中国茶界最权威的著作,在这份著作中,作者就浓墨重彩的描写了这段移栽大红袍母树的故事:
“……十余年试制结果,均证明制优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大量繁殖栽种与武夷山不同山岩……”
由此,大红袍终于能走出收藏馆和拍卖会,进入到生机勃勃的商业市场,市面上有了专供的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尽管价格仍旧比较高昂,但不至于到达夸张的地步,万千茶友也得以亲自一品大红袍的美味。
下一篇:世外桃源出自于哪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