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1千
阅读时间14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选择最符合问题含义的答案。
2.不要误解单词的意思
3.不够好的问题
4.& quot的有趣结果反常规& quot
5.& quot的关键技能查找关键字& quot
本文是对& quot言语理解和表达-段落概括& quot2014年国考正确率60%。
这段话旨在解释:
(一)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偶然的
(二)心理预测是对行为的整体预测。
(三)目前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率不高。
(四)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为个人做心理预测。
这段话旨在解释:
(一)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偶然的
(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三)目前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率不高。
(四)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为个人做心理预测。
正确率55%,易错项A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心理学中的偶然性常被忽略。
(2)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
(3)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可以发现,(1)、(2)、(3)都在讨论& quot心理学& quot和& quot忽略偶然性,行为的随机因素,不可预测的情况和概率& quot,并直接排除与& quot心理学& quot和& quot行为和预测& quot。b & quot;总体预测& quot和& quot不可预测的情况& quot在& quot心理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quot是相似且正确的。
C & quot目前,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率不高& quot显然是错误的。原文是& quot.你不应该假装能够预测每个案例的行动.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 quot,即已经明确说明& quot个体的具体行为无法预测(目前无法预测),但可以从整体概率预测& quot,而C不涉及心理学,所以排除。
D & quot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预测个体& quot是直接排除的。根据& quot心理学家不应该假装能够预测每个案例的行动& quot,我们可以看到D在描述上是错误的。
A & quot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偶然的& quot是这个问题中容易出错的一项。这个选项有两个错误:
首先,没有提到& quot心理学& quot,与CD错误相同。
第二,原来的描述是& quot行为的改变一部分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 quot,而A是& quot人类行为的改变是偶然的& quot。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A加了& quot发展& quot这是不存在的,同时,它也扩大了& quot行为改变的一部分& quot到& quot人类行为& quot作为一个整体,它与原始描述有很大不同,并被排除在外。
总的来说,B是这个问题唯一合适的答案。
本题中对B的描述与原文并不完全一致,但对段落进行拆分分析后可以发现,只有B与原文最接近,其他选项至少有两处与原文严重不符,所以本题只能选B。
需要注意的是,全文强调& quot心理学& quot,所以根据这个特征可以确定选项B是正确的。
这段话旨在强调:
(一)否& quot幸福& quot传感器可以是完美的
(B)「幸福」传感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三)& quot幸福& quot传感器将向高精度方向发展。
(d)人类不需要一个完美的& quot幸福& quot传感器
正确率53%,易错项C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幸福」传感器可测出人们每一刻的幸福指数。
(2)没有一个「幸福」传感器会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不需要。温度计就是类似的例子。
>(3)科学家们相信,「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的进化进程,虽然它们在评估人们心理状态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
拆分后可知,文章强调的是「幸福传感器」将遵循类似「温度计」的进化过程,逐步变得更加精致、易用且像日用品一样不可或缺。
观察4个选项,可发现它们都在强调「幸福传感器」的不同角度,其中:
A强调「不可能完美无缺」;
B强调「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C强调「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D强调「不需要完美无缺」。
虽然ABCD强调的角度在文中都有所提到,但只有B符合题意,正确。
本题易错项为C,原因是文中提到了「精致」,但「精致」≠「高精度」,不要误解词语的含义。另外,由题干「不会完美无缺」「有一定不确定性」等描述可知,「高精度」不是其主要进化路线,错误。
一定要读懂题干,理解其强调的角度。
【2014国考46题】通过遥感探测发现,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正确率??,易错项/
对段落拆分解析:
(1)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
(2)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
(3)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很明显本题重点不是在说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覆盖范围」和「发生时间」,CD错误。但排除CD后,很多考生会在AB中纠结,其实本题出的不好,AB都可以说是正确的。
A「形成原因」重点强调「有因必有果」,将「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视为结果,则由题干可知,其原因已经清晰的解释了出来,即:
「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
「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浮沉下沉」→
「由于各种因素(污染物混合、遭遇水汽、南边气流强),加重污染」
可以发现,解释「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形成原因」原因时,也顺带将「形成过程」详细描述了一遍。也就是说,本题中AB两个选项基本等同,因此这道题出的并不好,理论上AB都正确。
由于公务员考试不公布正确答案,因为无从得知本题究竟应该选什么,但是只要没有误选CD,这道题就没有错误。
此类题不用纠结,可能一百多道题中就只有一道,一旦遇上的话,能够用自己的逻辑说服自己就可以。
【2014国考53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该著作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正确率54%,易错项A
对段落拆分解析:
(1)《群众与权力》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
(2)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
本题看似难度很高,但只要理解上文的含义,还是很容易做出来的。
(1)简单介绍了《群众与权力》,而(2)说到了该书的两个不足,一是「由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这句话意味着「本文将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二是「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这句话意味着「本文涉及的国家将不再限于欧洲」。综合考虑,本题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正确。
本题其实没有什么可分析的点,ABC要么没有涉及经济层面,要么还是涉及欧洲国家,不符合题意。值得一说的是,这道题是一道「反套路」题,凡是跟着公考培训机构死记硬背学各种「套路」「秘籍」的,很可能就会做错这道题,反而是没什么负担的、没参加过公考培训机构的考生较容易做对。
D「中国和日本」和上文似乎无关,但本题就是要选择和欧洲族群无关的选项。
【2014国考60题】在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阅读回忆
(B)耳朵阅读灵感
(C)阅读故事灵感
(D)阅读故事回忆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阅读回忆
(B)耳朵阅读灵感
(C)阅读故事灵感
(D)阅读故事回忆
正确率51%易错项B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在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
(2)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
(3)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找关键词」题目有个关键技巧,那就是优先看选项。本题可一眼确定不需要找3个关键词,而是找2个,因为ABCD均有「阅读」一词。
首先通过拆分解析可知,本文的后半部分(3),也可以说是大半部分,一直在强调「故事」,说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因此最明显的关键词是「故事」。
根据(1)「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和(3)「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的对应描述可知,「灵感」贯穿了本文的主线,「通过故事获取灵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此时3个关键词找齐,即C选项正确。
这道题严格来说出的并不好,最主要的2个关键词应为「故事」「灵感」没错,但第三关键词应为「回忆」而不是「阅读」,因为本文「阅读」只是个点缀(读完几本书就不读了),但「回忆」却首尾呼应,所以比「阅读」更重要。
此类题较为少见,一定要第一时间确定只需要找2个关键词,节约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