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邱佳
融媒体记者邱佳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102.3/10万男性人口),疾病诊断阶段较晚,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较快。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是前列腺癌最重要的基础治疗之一,前列腺癌的睾酮管理是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国首次发布《前列腺癌睾酮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近年来,前列腺癌相关研究不断为睾酮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国家指南或共识相继被修订和推荐。因此,今年4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DA)和国内三家权威学会联合发布了《前列腺癌睾酮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共识的更新点,《医师报》邀请了共识的通讯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会长邢念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癌症中心暨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名誉会长周立群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会长、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魏强教授,参与了共识的编写,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
ADT是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石,已得到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和共识。ADT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睾酮,使其保持在去势水平以下。睾酮管理贯穿于前列腺癌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多个过程,对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中95%是在睾丸的间质细胞中合成的。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肌肉容量和力量、骨密度和力量、性欲和性功能。睾酮多以结合形式存在,只有1%~3%以游离形式存在,两者保持动态平衡。游离睾酮是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物质。睾酮的合成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的调节。睾酮分泌有昼夜节律,早晨达到高峰,傍晚降至低谷;睾酮水平也受脉冲促黄体激素(LH)的调节,它每90分钟有节律地波动一次。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睾酮节律性分泌的现象逐渐减弱,但临床监测睾酮时仍应注意其波动的影响。
血清睾酮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RIAs)和总睾酮的常用检测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因其自动化程度高、试剂保质期长、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在临床上更受欢迎,但其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有待提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较低睾酮水平范围内的准确检测(& lt20纳克/分升)。
亮点一:更加强调睾酮管理贯穿前列腺癌诊疗全程
新的共识表明,基线血清睾酮水平与前列腺癌的风险和预后有关。强调睾酮管理应贯穿于前列腺癌患者诊断、评估、治疗、疗效评价的全过程,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睾酮管理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研究表明,血清FT水平低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较低(OR=0.77)。低英尺水平(& lt6.5 ng/dl)是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64)。在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中,高基线总睾酮(TT)(& gt;403 ng/dl)与较高的病理分级、较高的复发风险和根治术后切缘阳性呈正相关。TT水平低的患者(& lt300 ng/dl)在根治性手术之前具有显著更短的
所有国家的指南都建议睾酮应达到并稳定在去势水平以下(& lt50纳克/分升)。新版睾酮管理共识首次推荐在ADT期间睾酮降至较低水平(20ng/dl),与更好的疾病预后和转归有关。
研究表明,当睾酮被抑制到20 ng/dl以下时,睾酮逃逸率将显著降低,患者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将显著延长,进展为CRPC的风险将显著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将更小。在ADT治疗期间,睾酮水平越低,患者存活时间越长。
亮点二:深度降酮(20ng/dl)可作为临床更好预后和调整治疗的参考指标
目前ADT常用药物有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LHRHa,如曲普瑞林)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拮抗剂。LHRHa在中国临床应用广泛。新的共识指出LHRHa药物降低睾酮水平的方式不同。研究表明,在三种常用的LHRHa药物曲普瑞林、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中,三月份曲普瑞林可以帮助100%的T & lt20 ng/dl,而曲普瑞林患者的比例在3月份与T & lt10 ng/dl显著高于亮丙瑞林和戈舍瑞林。然而,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新共识指出,与传统的单月剂型相比,长效LHRHa剂型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认可。3个月剂型使用方便,可减少注射次数,简化护理流程。
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就诊次数,降低总体费用。据悉,LHRHa6月缓释剂型将于2022年在中国上市。临床初始应用新型长效ADT制剂或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时,应注意保证睾酮检测频率,确保睾酮控制效果及降低失访率。近年来,多种新型内分泌药物相继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更早阶段与传统ADT叠加应用,这将为睾酮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新问题。需提高新型内分泌药物治疗的睾酮管理规范化。
亮点四:重视睾酮监测频率,与PSA同步进行
新版共识推荐,在重要的疾病阶段起始点(确诊、复发、新发、转移、CRPC等)和治疗切换点(治愈性治疗、ADT方法改变、化疗等其他治疗起始等)需检测睾酮作为基线值,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
推荐ADT开始前及治疗6个月内每月规律检测睾酮。随着病情进入平稳状态,可延长睾酮检测间隔至每3~6个月1次,或将睾酮检测与PSA检测同步进行。
CRPC是前列腺癌特征性的疾病阶段,也是切换临床治疗策略的重要时间节点。睾酮达到去势水平以下是诊断CRPC的必要条件,且在CRPC的后续治疗中,仍要继续维持。
亮点五:制定ADT期间睾酮管理规范化流程图
鉴于ADT期间睾酮管理的重要临床价值,专家制订以下流程(图1),便于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及便捷应用。
图1ADT治疗期间的睾酮监测和管理规范化流程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韩苏军
7月17日,《前列腺癌睾酮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要点解读专题会在202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年会期间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韩苏军在专题会现场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最后,专家们纷纷表示,国内医生和患者对睾酮管理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建立科学的睾酮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整体生存水平。
未来将通过新版共识巡讲、睾酮管理卓越中心带教培训、睾酮管理多学科合作、睾酮管理优秀案例云分享及点评等方式,推动共识更好地用于临床。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如何减大腿根内侧的赘肉
下一篇:做泡胶的简单方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