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包括《荷塘月色》安静的表达,《背影》细致深沉的父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诗意的风景,都成为经典,被称为散文的典型代表& quot诗意的丰富& quot。
在众多作家的散文中,朱自清的散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虽然他的散文题材大多取材于身边的琐事,但却传达了朱自清独特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也正因为如此,朱自清的散文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他的散文《匆匆》,才600多字,为什么在几次教材调整中都被保留了下来?
1、多种修辞表达时间的流逝
《匆匆》 这篇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沉默的时候会从眼前经过。"作者运用排比's的修辞手法,用描述的方式告诉人们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句子通俗易懂,上面提出的问题都用浅显的叙述回答了。
"太阳有脚。它安静而轻柔地移动着,我也茫然地跟着它。""太阳有脚& quot和& quot移动& quot用拟人's的修辞来写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我也茫然地跟着旋转。"作者以略带自责的口吻表现了他在那个年代过着迷茫的生活。对时间的渴望留不住,对追赶的渴望无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八千多日子从我身边悄悄溜走,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落在大海里,我的日子也滴落在时间的溪流里。"把你的8000多天比作& quot一滴水& quot,并转动& quot时间的流动& quot成为比喻,海的一大亮点& quot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quot在你的时代。
事实上,一滴水是听得见摸得着的。作者试图从听觉和视觉.身上感受时间,寻找过去的日子,但是8000多天已经悄悄地& quot溜走了& quot。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让作者不禁& quot汗水& quot和& quot哭泣& quot。
2、叠词的运用增强文章感染力
在散文中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s 《匆匆》文章中,有许多地方使用叠字来表达思想,既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
重叠词& quot匆忙& quot,& quot无声& quot,& quot倾斜& quot,& quot虚荣& quot,& quot空白& quot,& quot裸体& quot,& quot光和安静& quot和& quot聪明又机灵& quot被作者巧妙地用来描绘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表达作者无法把握时间。
叠字会在朗读时带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在反复吟诵时渲染出感情受伤的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问句的运用,强烈表达作者对逝去日子的留恋
朱自清《匆匆》,一共有12处运用了问句。
"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人偷了它们:那是谁?它藏在哪里?他们自己逃走了:他们现在在哪里?"文章在第一段用一系列的问题来表达作者寻找时间痕迹的急切心情。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在文章的最后,& quot我有没有像游丝一样留下痕迹?"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一眨眼就要赤裸裸的回去?但是不可能是平的,为什么这次一定要白走呢?"一连串的反问,层层递进,使文章达到高潮,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慨叹、无奈、不甘虚度时光,也在正告人们珍惜时间!
总之, 《匆匆》 一文,朱自清用凝练的语言达意,用朴素的语言传情,让读者和他一起体悟生命,体会时间消逝给人带来的怅惘。
其实,朱自清珍惜时间的思想与古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忠告是相似的
只是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 quot起床,洗手,吃饭,默默凝视,躺在床上& quot,并把抽象的时间变成了具体的图像,给人一种真实的、切身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浪费。
像就像作家林清玄说的:感若相似,身心同受。这样容易读懂的人会产生共鸣。
已读取《匆匆》。
者青睐,还因为朱自清善用情景交融的写法。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他的散文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善于抒发胸中无限的感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寥寥几笔,朱自清就勾勒一个春天的画面。在此,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情景。
无论是写燕子、杨柳,还是写桃花,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情景交融的写法,容易让读者受到作者无奈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1916年朱自清考进北大预科班,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突的时刻。
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思潮,开启了朱自清的心灵,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新文化知识的甘泉,翻阅着新刊物和新书籍。
1919年,是朱自清进入北大的第三年,他成了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先是加入了邓中夏发起的平民教育团,继而参加了新潮社,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洪流,替人民呐喊。
被孙伏园形容为“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的朱自清,总是在深夜思考着从北大流向全国的自由独立的洪流。他的嘶喊声冲破笔杆:“光明,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之后,“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依然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喊,不仅宣告了自己不会白白走着一遭,也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不应该在这世上白来一趟!
在这里,我们仿佛又听见杏林子在《生命,生命》的呼喊: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朱自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写作这篇文章时候,朱自清24岁,也就是文章里提到的“八千多日子”,他内心充溢着找不到出路的迷茫,经过思想地挣扎后,最后他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在黑暗中!朱自清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身后留下他笃定的身影。
总之《匆匆》一文,作者用凝练抒情的语言、抓生活琐事写感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既细致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现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传达了朱自清要整装待发,积极果敢追求光明的决心。
结语:
时间是一把没有声音的锉刀,它在我们的额头刻上皱纹,夺走我们的青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朱自清仅用600余字,就惊醒世人:时不我待!唤起了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奔跑的决心,怎么可能不长留教科书,鼓舞韶华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