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听到这个名字时,他认为这是导致沙眼的病原体吗?事实上,它可以感染多个器官,并通过母婴传播,引起多种疾病。
其中包括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genitalchlamydialinfections)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1、尿道炎:'s尿道有轻微刺痛或瘙痒,排尿困难,尿道内有少量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2、附睾炎:单侧附睾肿胀、疼痛、水肿、硬结,伴有局部或全身发热,有时睾丸肿胀、疼痛、压痛、阴囊水肿等。
3、前列腺炎:'s会阴及其周围有轻微疼痛或酸胀感,并伴有直肠胀痛感,可引起遗精痛。体检发现前列腺不对称增大、变硬或有硬结、压痛,尿中可见透明细丝或灰白色肿块;
4、关节炎(Reiter综合征):.雷特综合征下肢关节和骶骨关节的非对称性和非侵袭性关节炎不仅仅是上述病变,还有眼部(结膜炎、葡萄膜炎)、皮肤(环状龟头炎、掌跖角化病)和粘膜(腭、舌和口腔粘膜溃疡)的损害。
尿道炎是注意:.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它会逐渐发展成附睾炎和前列腺炎,而关节炎是罕见的。
二、女性
1、宫颈炎:大多没有症状,有的会出现白带异常、非月经出血、同房后出血、小腹不适等。妇科检查显示宫颈充血、水肿、脆性增加导致接触后易出血,宫颈管粘液脓性分泌物;
2、尿道炎: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其中大多数同时患有宫颈炎。体检显示尿道口充血潮红,轻度肿胀或正常,有少量粘液脓性分泌物;
3、盆腔炎:'s下腹痛、腰痛、性交痛、异常阴道出血、异常白带等。会有全身症状,如高烧、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妇科检查有小腹压痛,宫颈举痛,可摸到输卵管增厚或炎性包块。
注意:
盆腔炎是由于未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从阴道CT感染所致;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不孕、宫外孕(宫外孕)以及输卵管炎症、粘连、堵塞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
三、男女共有
直肠炎:没有任何症状,严重的病例包括直肠疼痛、便血、腹泻和粘液分泌,男性在同性恋男性中更常见。
眼结膜炎: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并有毛囊,可能有粘液脓性分泌物。
在无症状感染:,男性尿道和女性子宫颈的沙眼衣原体感染大多只是感染,但没有症状。
四、新生儿
1、结膜炎:是通过母亲感染CT感染的,这种感染发生在出生后5-12天。有的无症状,有的有不同程度的化脓性结膜炎:眼部有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牙龈较多),眼睑水肿,眼睑结膜弥漫性肿胀,球结膜炎症性乳头状增生,时间长了会出现疤痕和血管翳;
2、肺炎:在3-16周内发生,伴有鼻塞、流鼻涕、气短、特征性(短间隔、间歇性)咳嗽,一般不伴有发热。
患有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孕妇可通过宫内感染和产道感染其婴儿,最常见的是在分娩时通过产道感染。
首选阿奇霉素1g,口服一次;或多西环素0.1g,每日2次,连用7-10天;
您还可以选择:
米诺环素0.1g,每日两次,连用10天;四环素0.5g,每日4次,连服2 ~ 3周;
红霉素碱0.5g,每日4次,连服7天;罗红霉素0.15g,每日两次,连用10天;
克拉霉素0.25g,每日两次,连用10天;氧氟沙星0.3g,每日两次,连服7天;
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连服7天;司帕沙星0.2g,每日一次,连用10天;
莫西沙星0.4g,每日一次,连服7天。
2、新生儿
红霉素干糖浆粉,50mg/kg/d,分4次口服,共14天。如果有效,会延长1 ~ 2周。
3、儿童
体重45kg,红霉素碱或红霉素干糖浆粉50mg/kg/d,分4次口服,共14天;
8岁以上或体重45kg的成人阿奇霉素治疗方案。
4、孕妇
/strong>首选阿奇霉素1g,单次口服;或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共7天;
也可以选择红霉素碱0.5g,每日4次,共7天;或红霉素碱0.25g,每日4次,共14天。
注意:
CT感染多为无症状感染,鉴于CT对新生儿的影响,建议备孕期和孕期应常规进行CT检查;
早诊断,早治疗,并能及时、足量、规范用药,性伴同时接受治疗是预防CT感染加重,慢性迁延不愈的关键;
新生儿出现眼睛分泌物增多,必要时应行CT检查。
6、治疗后随访:
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治疗者,无需复查;
症状持续存在、没有按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红霉素治疗、可疑再次感染者应复查;
孕妇治疗后3-4周复查;
女性在治疗后3~4个月应再次进行CT检测,发现可能的再感染,防止盆腔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沙眼衣原体感染可以累积多个脏器;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并且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沙眼衣原体未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感染加重,迁延不愈,故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备孕期和孕期女性应常规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者应积极治疗,治疗后要复查。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6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