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宋太宗皇帝)是什么字
admin
2023-08-19 15:02:45
0

黄陵菲儿庙简论——宋代黄陵庙

张一湖

宋朝历经北宋、南宋,享国319年。319年,《史记》中记载的重建黄陵二公主庙的事件有四件,一件是宋太宗,一件是宋真宗,一件是宋神宗,一件是宋理宗。

一、太宗下旨重修黄陵二妃庙

太平、兴国年间重建的黄陵庙是由时任湘阴县令的程《重修庙记》重建的。《记》岳:

在沉湖的南面,在两座房屋的土地上,有两座古老的庙宇。它的寺庙名过去叫做& quot黄陵& quot,也因其地而得名。今天叫昭烈,也叫德行。藏书被誉为尧舜之德。

二妾是尧之女,舜之妾。帝尧与同腐,但二公主不能传神器,德可颂帝国。危难之时照姚,是妻之德。臣服于妫,以成舜之孝。你给两妾之德,姚不让顺传。危则二妾之翼,顺终为人,则情微。是知尧舜之德,而荡之。今天来被叫的人,都是二妃子引起的。为什么不从顺南开始旅行来展示他们的精神呢?嘿,这是关于固执和显示公主。溺死在元香,我看到了公主的凶猛。朱湘的斑点被称为公主的血,响水的声音被称为公主和吞咽。唉,我生于忧患,没有成为湖南神。享受河边寺庙的祖传家具。唐元和十四年春,吏部侍郎昌黎韩公越来越心虚,出巡潮州。经过公主庙后,有祈祷者。只有公主t恤包含忠诚的节日,并给予善行。自海之角,复返朝。汉宫觉得公主的光明之灵就在那里,公主受伤的寺庙也毁了。这座纪念碑建成和旧址修复已有200年了。纪念碑受损,寺庙被毁。

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秋,将监军成,命太上皇掌管湘阴。去城里一个房子,先过公主庙。临湘河的店练,那堆楚角是蓝的。树古寺荒,可化为画。在门廊下,你可以看到它的古老纪念碑。灰尘上长了青苔就很难知道了。熟悉的,是韩国吏部的一座纪念碑。同时,谢是的妻子,她为后人证伪经典,是一位有识之士。也说明了顺方是死的写法,是为死而死。原因不清楚。偷史书的都是古代帝王的书。被师父删除后,虞书说顺义是唯一的死法。孔安国说,& quot叶,人。方,道也。相传舜登高南巡就职大典,死于苍梧之野,葬之。你从国王的坏房子里得到了一本书,并且了解了孔的家庭。本来是想做传记的,挺符合删书、毒世、立教的目的。没有异端。尽管杜文保全了自己和他的才能,他还是敢于把它作为证据展示出来。且避姚之让,是道士。大禹继承了舜的禅,虞舜也是人。因道之情高,谓之升道,是以圣人用之为尧舜,随巢拾之为原则。因其礼而道,故称帝。孔子的解释就是道,道理就是道。如果韩国官方部门认定是死亡,就不允许说是死亡。大义昭彰,为子孙后代担忧是有礼貌的。

权补直史馆,荆湖南,使赵说话,传大才。自临时值班以来,阿克阿布达

首先,菲儿古寺位于& quot沉湖之南,两府之地& quot。最大的湖是曹青湖。古代称三十里为一宅之地,二宅之地为六十里,大致是曹青湖到黄陵山的距离。"当你去衣舍的时候,你会先经过公主庙& quot,也就是说你经过离县城有一段距离的二公主庙。也就是说,从菲儿庙到县城的距离大约是三十里。这与黄陵庙到县城的距离完全一致;

第二,程看到的庙叫& quot昭烈& quot。是五代南楚王马锡范请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封侯的。

第三,发起并主持修寺的人是赵,时任荆湖南转运使(按《重修庙记》,应该是转运使,程有误)。赵昌经常与程等人一起游览黄陵庙,并对这一景象深感遗憾。寺庙毁坏了纪念碑& quot于是,他上奏宋太宗,请求重修黄陵二公主庙。宋太宗通过法令给予许可。菲儿庙的重建是由皇帝下令的,并且全部由政府负责,所以这个工程是相当巨大的。首先,建造了一个大而宽敞的正殿。此外,回廊四合一,有二十多间房屋。可以想象,此时的黄陵菲儿寺规模已经相当宏大了。

这是文献记载首次由朝廷下旨修建黄陵二妃庙。修建黄陵庙,成为了“国家级”的工程。同时,也是文献首次记载黄陵二妃庙规模:高大宽敞的正殿,二十多间房舍;

第四,赵和程见到了200多年前韩愈所写题写的黄陵庙碑。

第五,赵昌言、程文度等见到二妃庙内舜帝居中,二妃夹侍。这说明,在宋代以前,二妃庙就有了同祀舜帝和二妃的做法。.

第六,赵重修二公主庙后,委托程题字。成《宋史》作于兴国八年。这表明赵昌言等此次重修二妃庙竣工的时间是宋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

第七,据程说,唐代越州刺史张、韩愈、所撰《黄陵庙碑》字迹不清,必须重修。碑的正面还刻着韩愈的《重修庙记》,碑的背面是程的《黄陵庙碑》。

赵这里应该介绍了。

《重修庙记》记录:

赵,字钟谟,汾州孝义人。父亲忙于建立政府,

太宗尹开封,选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终安、申观察判官。

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


赵昌言有大志,有雄才,作风刚猛,颇得宋太宗的信任。宋太宗本来想用他担任宰相。但是由于朝臣反对(大概因为得罪人太多),太宗最终没有用他,而是用了吕蒙正。

赵昌言仕途坎坷,几进几出,先后担任过将作监丞、通判鄂州、右拾遗、直史馆、荆湖南转运副使、右补阙、知青州、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屯田郎中、知天雄军、知蔡州、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参知政事(副宰相)。随后,太宗任命赵昌言为“川峡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负责指挥讨伐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军事行动。但是,有人向太宗进谗,说“昌言无嗣,鼻折山根,颇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蜀”(《宋史·赵昌言传》)。太宗听信谗言,罢免了赵昌言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为户部侍郎,随后又派他到凤翔等地任职。宋真宗继位后,改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再加工部尚书,仍兼御史中丞。随后又因为一桩官司被夺官,贬为远安军行军司马,几经沉浮,最后回到朝廷,担任户部侍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赵昌言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赵昌言堪称能臣干吏,所到之处多有建树。但是,若说特别有意义的,应当是他在任职荆湖转运副使期间所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重修黄陵二妃庙。这件事一定会永远名垂青史。第二件事,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一位千古名相。

赵昌言任荆湖南转运副使,巡视辖境,进入平江县。他在平江县境,看到了时任知县王旦的善政和宏大志向,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欣赏,于是就将他招为东床,把女儿嫁给了他。赵昌言入京,举荐王旦,王旦得调入京城。后来,王旦青云直上,担任宋真宗的宰相一十八年。这位王旦,就是在包公戏(如《铡美案》)和杨家将戏里经常出现的王丞相(王延龄)。赵昌言在湖南时,还发现和帮助过李沆、王禹偁等人。

《宋史·志第十六五行二上》还有一则与赵昌言和湘阴有关的记载,颇有意思:


宋太平兴国七年七月,湘阴县万寿寺松根,芝草二本生,转运副使赵昌献之。八月,再生四本,昌又献。


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七月,湘阴万寿寺一棵老松树的树根上长出了两支灵芝。转运副使赵昌言(引文缺“言”字)将其献给了宋太宗。八月,又长出了四支灵芝,赵昌言又将其献给了宋太宗。赵昌言给宋太宗献湘阴灵芝的时间(太平兴国七年七月、八月),正好应是其向宋太宗奏请重建黄陵庙的时间。或者是二妃显灵,让湘阴万寿寺老松根长出灵芝,而助赵昌言奏请宋太宗下旨重建古庙?

史书里暂查不到程文度更多资料,但见宋初著作家田锡所著《咸平集》里有《左赞善大夫程文度可监察御史充荆湖转运使制》篇目。《四库全书》收有《咸平集》,《咸平集·卷二八》收录了宋真宗这道敕文。文云:


勅。国家转输之任,荆湖冲要之邦,必择周才,付兹重委。厥职既称于繁剧,改官宜陟于清华。以尔具官程文度,以文学策名,以贞固干事,尝莅京口,郁有政声,俾升执宪之班,往莅泛舟之役,伸尔嘉画,称子懋恩。傥奏课之有闻,固陟明之无吝。


“咸平”是宋真宗年号,可知程文度在宋真宗时官升左赞善大夫、荆湖转运使,并得到了皇帝“贞固干事”、“郁有政声”的称许。



二、真宗下旨重建黄陵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距离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重修黄陵庙二十七年,真宗皇帝下旨,再次重建了黄陵二妃庙。这次重建,有时任荆湖南转运使孙冕亲笔所撰《重建庙记》为据。

孙冕《重建庙记》全文如下:


黄陵二妃庙事,韩退之之碑详矣。然引《虞书》之文“五十载陟方死”,以陟为句断,方乃死独为一句,复于陟字之上加一舜字。《书》曰:舜陟方乃死。又曰,地之势东南下。如言舜南巡死,宜言下方,不得言陟方。且韩吏部唐世大儒,当有依据。何区区引《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谓为陟?《大雅》之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然则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周之诗人,独不能避其嫌耶。予谓安之传,坦然明白。自汉末诸儒,后无讥焉。是故荀悦非禅让之说,李白远别离之篇,悉皆攻取异端,达戾圣教,无乃有为《竹书》之所误乎?至如《论衡》问孔之辞,《史通》疑经之科,虽擅名一时,终流议千古。后生可畏,来者难诬。抑吏部之用心,将正其失乎?将示其得乎?予固不敢知也。

庙在湘阴县之北三十里,阚湘岸之东焉。陵谷屡移,兴废遄及。祥符已酉,刑部曹郎杨君覃守长沙,得召从容宣室,以是为言。且惧神无以灵而民无以福也,因乞以巡检侍禁崔承(祜),庇其徒而时其事。天子可其奏,不逾月,宣荆湖南路转运司,俾相度而完茸之。会予供职于是,司兵部郎中刘君师道,复典是郡,遂以官给材瓦之直,委崔君承(祜)假馀力于湘阴之富民。迨将关年,奕然新庙。承(祜),将种也,箕裘之习,崇况不坠。繇此则杨君神明之政,崔君幽显之行,可以见其一二也。至于知人集事,谁不然之乎?凡建正殿三间,廊庑亭阁等共二十六间。而徘徊功单,以状告予,乞文其实。职司多故,未遑下笔。其秋琢磨贞石,孜孜秉言。适会使车中有善书创者,遂不复让。时大中祥符三年,天子亲祀于汾阴后土之前记。(出自《永乐大典》残卷)


孙冕的《重修庙记》,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史料,重点有:

第一,此次重建黄陵二妃庙的经过:宋真宗大中祥符己酉年(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潭州知州杨覃得到皇帝召见。杨覃趁机向皇帝说起黄陵二妃庙的事情(宋代湘阴属潭州),并奏请朝廷下旨,令当时在潭州带兵的将领崔承(祐)主持重建。真宗皇帝批准了杨覃的奏请,而且非常重视,下旨令荆湖南路转运司主持这件事情。当时,孙冕正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所以,此次重建二妃庙的责任就落在了孙冕的肩上。随后,刘师道接替杨覃出任潭州知州。于是孙冕、刘师道就决定由官府拨出重建黄陵庙的材料钱,同时委托崔承(祐)向湘阴富户募捐并具体负责施工事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新庙竣工;

第二,孙冕《记》所称“陵谷屡移,兴废遄及”,透露了两条重要信息:甲,黄陵二妃庙历次重修、重建,庙址屡有移动;乙,“陵谷”即陵墓之意。这再次说明,黄陵山上一直有二妃墓葬;

第三,此次重建后,黄陵二妃庙的规制是:“凡建正殿三间,廊庑亭阁等共二十六间。”这是文献中第一次以具体、准确的数字记载黄陵二妃庙的规制。当今湘阴县左文襄公祠正殿一间、其余大小房屋十间,相比之下,可以想见黄陵二妃庙昔日的辉煌。

第四,此次重建,又增立了石碑,碑文正是孙冕所撰写的《重修庙记》。

此次重建二妃庙,由杨覃发端、宋真宗决策、孙冕主持、刘师道参加、崔承祐负责实施。

关于杨覃,《宋史·杨覃传》有专门记载:


杨覃,字申锡,汉太尉震之后。……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擢第,授徐州观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戎州。……咸平初,迁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吕蒙正在河南,荐其材,诏入判三司磨勘、凭由、理欠司。……明年,权同知贡举,出为陕西转运使,赐金紫。……景德二年,召归。属河北兵革之后,命覃诣澶、滨、棣、德、博州巡抚振给之。出知潭州,王师讨宜贼,军须多出长沙,曹利用以闻,诏书褒劳,加刑部郎中。大中祥符二年,代冯亮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月余,改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覃勤于吏事,所至以干济称。南海有蕃舶之利,前后牧守或致谤议,惟覃以廉著,远人便之。加右谏议大夫。四年,卒,年五十四。


据《宋史·杨覃传》的记载,杨覃于宋景德二年(1005年)出任知潭州,大中祥符二年,升任淮南、江、浙、荆湖南制置发运使。据此推算,杨覃应当是在调离潭州回到朝廷述职之际向宋真宗建议重建二妃庙的。可见,黄陵二妃庙在杨覃心目中的地位,并同样折射出黄陵二妃庙在当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孙冕是江西临江人,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秘书丞、直史馆;真宗大中祥符中,除荆湖南路转运使。荆湖南路转运使,就是今湖南一带的行政长官。孙冕就是在担任这一职务的时候,遇上朝廷下旨重建黄陵庙,所以得以主持其事。

孙冕主持重建了黄陵庙,他死后,海州百姓也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庙。话说,孙冕在担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时,曾坚决反对发运司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为此惹怒了当地百姓。当地百姓集体上疏请求罢免孙冕。孙冕苦口婆心,祥陈其害:“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盐多而不售,遗患在三十年后。”还有,朝廷征调军器,海州素无此物,当地老百姓要求用当地的特产“鳔胶”折抵。孙冕认为不可。因为征调军器只是临时的,朝廷在打仗急需时才征调。但是,特产一旦征缴,就可能成为常例,列入赋税,每年都要上缴。同样,当地百姓也不能理解。

由于建了盐场,几十年后,海州当地刑事案件激增,流寇盗贼、徭役赋税等均超旧岁。由于运输、销售不畅,囤盐日增,盐场多亏损负债或破产。这时候,老百姓才想起孙冕的话,都明白孙冕原来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是真正的为百姓着想,所以大家都非常感念他,就在海州为他建了庙来纪念他。

那么,孙冕后来去了哪里呢?孙冕后来又担任了苏州的知州。他在苏州任所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莫待朝廷差改仕,早谋泉石乐天真。

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见陈。

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早谋泉石乐天真”,“也须抖擞旧精神”,透露了孙冕的理想:归隐成仙!宋真宗天禧年间,孙冕离开苏州,归隐九华山,与神仙作伴去了。按“人生七十鬼为邻”一句推测,孙冕应该享寿为高。

刘师道,河南开封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刘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宋史·刘师道传》)他在潭州任上干了五年。知潭州一年时,复加枢密直学士衔。大中祥符七年,朝廷派李应机接替刘师道。但李应机还没到潭州,刘师道突发重病身亡,死在了潭州(今长沙),年五十四岁。

还有一位,巡检侍禁崔承(祐)。此处所引孙冕《重建庙记》,出自《永乐大典残卷》,原文“崔承”二字后缺一字。但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这个人应当是宋真宗朝潭州将领崔承祐。《宋史》有一处记载:


景佑中,澧州属蛮五百余人入寇。时州将崔承祐畏避不以闻,为荆湖钤辖司所奏,诏劾罢之。


这里的“州将”,即镇守澧州的将领。孙冕《重建庙记》称:“承(祐),将种也,箕裘之习,崇况不坠。”二者非常吻合。景佑(1034年-1038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距离孙冕等重建黄陵庙约二十年余年。崔承祐在潭州湘阴县时任巡检侍禁,是一个职位很低的武职人员,后来应是升任了澧州(今湖南常德)将领。最后因为澧州地方发生少数民族暴动,崔承祐因没有及时向上级禀报而被撤职。



三、神宗朝重建黄陵庙


(一)历史上规制最大的黄陵二妃庙

孙冕等于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至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1010年)重建黄陵庙,至宋神宗元丰年间,黄陵庙又再次重建。时任湘阴知县王定民撰文记之,文曰《重建庙记》,全文如下:


天子五载一巡狩,巡诸侯之所守也。舜以五月南至于衡山之岳,陟方乃死。盖在位五十载,而葬于苍梧之野。二妃从焉,并投溺于沅湘。二妃谓之娥皇女英,俾观刑于厥家,厘降妫,顺行妇道于虞氏,终助成有天下之大法。及舜之南巡也,伤其不返,赴江无憾。沅湘之人,爱其正行,于是有祠以血食黄陵。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著为有国之常典。韩退之贬潮州,祷之祠下。以私钱十万,易坏垣断壁于岳之刺史,当时尚管于岳。自马氏王楚已隶长沙,请命于唐之天子,更号懿节。运判王公,元丰中舟过祠,于痛其颓毁,因有涛之恐,使新之。人以神为灵,而神之兴废因于人。

予权邑湘阴,适丁鸠工之初,实尉刘师锡董其役,簿杜君土自禀训缮材。将即成绪,余于是得以致其功。恶其朽腐之速,而完以坚木。避远湍陨之患,而徙殿庑于址之东。模制增焕,咸倍于前。邑之南,舜旧有祠,今亦荒旷。黄陵相望,二三十里。而黄陵独表二妃之像,四时之祭不相须。夫二妃伤舜之不复见,乃愿见于己死,而甘于投溺。推其心,岂欲与舜各处而异食邪。义有未安,遂迁合于黄陵之祠,不亦宜乎?懿节虽当受封,而黄陵之为号为最显。故新大其榜,篆而揭之。又为之文以纪其事。(《永乐大典残卷》)


此次黄陵庙的重建,还与湘阴另一项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湘阴孔子庙(即今湘阴文庙)的修建。王定民同样撰有记文,题为《笙竹书院记(元丰八年,知县王定民撰)》,文略云:


湘阴,湖南巨邑,士人为多。定民承乏于兹,咸喜余之来,造庭持牍以请曰:“桑梓邻通城,公有最绩,闻以教育讲效为先。今濒江青竹之馆,里人邓氏,家延学徒,久遂旷废,欲迁于邑舜祠之前,非公孰主厥事。”余亦嘉其来请,许之。

顾基亩褊甚,适黄陵已新大二妃之祠。余谓二妃,生嫔于虞,不宜死有异处,乃徙舜像合于黄陵,以表其祭。于是易舜祠为孔子庙而塑绘之。堂庑斋室,创作有次。士之升降,进退裕然。又后其庙立学,于以育士其中焉。(郭嵩焘《湘阴县图志·艺文志》)


王定民知县所撰两篇记文,提供了以下重要信息:

第一,此次重建的大致经过:“运判王公”上任湖南转运判官,途径黄陵山,拜谒二妃庙。此时距离宋真宗朝孙冕等重建黄陵庙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所以,“王公”看到庙宇甚是破败,而且临水太近,涨水时有被风浪淹没的危险,于是决定重建。王定民上任湘阴知县,正好赶上黄陵庙重建工程动工。作为知县,王定民当然积极参加修建工作,而工程指挥长是县尉刘师锡,还有一位是主簿杜土自负责材料。从王定民于元丰八年所撰《笙竹书院记》称“适黄陵已新大二妃之祠”来看,此次重建黄陵二妃庙竣工时间应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或稍前

第二,此次重建黄陵庙,由“运判王公”发起、组织。此处所称“运判”,即湖南转运判官(转运使的属官)。据考证,宋神宗元丰年间出任湖南运判、而且姓王的人,应是王古。《宋史》记载:


古,字敏仲,王靖子,第进士。熙宁中,为司农主簿,使行淮、浙振旱菑,究张若济狱,劾转运使王廷老、张靓失职,皆罢之。连提举四路常平,王安礼欲用为太常丞,神宗谓古好异论,止以为博士。加上仁宗、英宗谥,因升祔四后,初议不发册,古言:“发册之礼,虽为祔庙节文,而升祔之重,乃由册而后显。今既行升祔,则礼不可废。”乃诏用竹册。又定诸神祠封额、爵号之序。

出为湖南转运判官,提点淮东刑狱,历工部、吏部、右司员外郎、太府少卿。奉使契丹,异时北使所过,凡供张悉贷于民,古请出公钱为之,民得不扰。绍圣初,迁户部侍郎,详定役法,与尚书蔡京多不合。……


《宋史》说王古在朝廷担任博士时,“定诸神祠封额、爵号之序”,说明王古对祠庙之礼非常重视、非常熟悉。紧接着,王古出任湖南转运判官。王古乘船经过黄陵山,当看到二妃庙破败景象时,他毫不犹豫地决定重建,这是非常合理的;

第三,这次重建的黄陵庙,为了避免水患,将正殿和庑廊等移到了原址之东。重建以后的规制,比之前又大了一倍。原来二妃庙除正殿外,有庑廊房舍二十六间,扩大了一倍,那就是五十二间。可以想见,这次重建后,黄陵二妃庙的规制之宏伟。王古之所以要将黄陵庙的规模扩大一倍,应当是根据二妃的名位和二妃庙的品级来决定的。因为,他刚刚“定诸神祠封额、爵号之序”,深知以二妃帝子帝妃的崇高地位,应该享有如此的规制。在今湘阴三塘地方,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九进黄陵庙”。“九进”就是从入门开始,一共有九个院落,这是祠庙中极高的规制了。这个规制,应该就是王古此次修庙定下来的。

第四,综合王定民《重建庙记》和《笙竹书院记》两文说法,在湘阴县城南部原有舜帝祠。由于重建笙竹书院需要,王定民决定将舜帝祠改成孔子庙,而将舜帝祠内舜帝的神像移至黄陵庙。从王定民的记文来看,在神宗朝重建黄陵庙之前,黄陵庙里已经没有供奉舜帝了。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距离此次重建102年)赵昌言等重建黄陵庙时,看到原来的庙里是“旧有神像,舜居其中,二妃夹侍。”可见,后来孙冕等(或其他人)重建时,应是把舜帝像给撤掉了。王定民可能并不知道“舜居其中,二妃夹侍”的前事,认为将舜帝与二妃放在一起供奉是自己的发明。清代湘阴知县唐懋淳读了王定民的记文,也以为将舜帝与二妃同祀是王定民的创举。可见古人也并不是完全掌握二妃庙的历史;

第五,《记》称:“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著为有国之常典。”这说明,黄陵二妃庙的祭祀活动,不是地方民间行为,而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祀典,受到封建王朝的高度重视与推崇;

第六,此次重建,仍将庙的匾额(名称)改为“黄陵庙”,而此前匾额为“懿节”。王定民认为,虽然二妃庙应当受封为“懿节”,但是,“黄陵庙”的名声更大,天下皆知,所以匾额还是题为“黄陵庙”。

太宗朝修庙,程文度记当时所见庙号为“昭烈”。神宗朝王定民则称庙号为“懿节”。这说明,在真宗朝修庙时,庙号或由“昭烈”改回“懿节”。一者,“懿节”更适合二妃;二者,唐哀帝虽“哀”,却是华夏之主;石敬瑭(“昭烈”为石敬瑭所进)则是胡人。

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在王定民知县的记文里,反复提到的“沅湘”两个字:


二妃从焉,并投溺于沅湘。

沅湘之人,爱其正行,于是有祠以血食黄陵。

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著为有国之常典。


王定民所说的“沅湘”,是说沅、湘两个地方吗?还是指沅、湘两地之间呢?从文意上来看,都说不通。说沅、湘两个地方,不通。因为二妃不可能在两个地方投水而亡;说沅、湘之间,也不通。因为黄陵祠就在湘江岸边;专门献给二妃的四时之祀也不可能在沅湘两个地方或者在沅湘之间的某个地方组织开展。那么,王定民所说的“沅湘”到底指哪里呢?其实,从文意来看,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黄陵庙一带的湘江下游区域。原来,沅水就是在湘江口(黄陵庙附近)一带与湘水汇合的。沅水与湘水汇合后,人们便将其称作“沅湘”。湘山就在沅水、湘水汇合后的湘江岸边,所以称作“沅湘之滨”。

钱邦芑《湘水考》云:湘源广西,自全州而下至楚南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至衡州石鼓与烝水合,曰烝湘;其出武陵会长沙诸水迳湘阴入洞庭者,曰沅湘。此所谓三湘也。(清代广陵江昱所著《潇湘听雨录》卷二)

在《永乐大典》残卷中,还有一篇黄陵庙碑文,那就是蒋之奇的《书碑阴》,即题写在黄陵庙碑背面的文章。蒋之奇《书碑阴》就为一件事情:纠正韩愈对于舜帝“陟方乃死”解释的错误。他引《尚书》等典籍为证,并辅以地形地理,认为“陟方乃死”的正确含义应当是“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苍梧之野”。

蒋之奇(1031-1104)是北宋名宦,与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同朝为官,早年很得欧阳修的器重,经欧阳修举荐得到了御史的职位。但是,那时候欧阳修在朝中非常孤立,蒋之奇因巴结欧阳修得官,颇受众人的歧视。蒋之奇很想与欧阳修“撇清关系”。正好,欧阳修的小舅子薛良孺与欧阳修闹翻,诬告欧阳修与他的妻子吴氏有染,蒋之奇“鬼摸脑壳”,以为终于得到了与欧阳修“撇清关系”的机会,于是就伙同薛良孺一起举告欧阳修(应是相信了薛良孺的一面之词)。朝廷令有司调查明白,薛良孺、蒋之奇为诬告,于是,蒋之奇被贬为道州监酒税的小官,而且,从此落下人格道德污点,为清议所不许。但除此之外,蒋之奇是一位非常有才干、而且为官正道的官员,后来官至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等职。

《宋史》记载:


元佑初,进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御史韩川、孙升、谏官朱光庭皆言之奇小人,不足当斯选。改集贤殿修撰、知广州。


元佑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起自公元1086年,共九年,至1094年结束。蒋之奇在黄陵庙题写《书碑阴》一文,应当是在其任知潭州至知广州期间,即公元1086年至1094年期间。而王古、王定民等重建二妃庙,竣工的时间是1085年。所以,蒋之奇《书碑阴》应当作于王古、王定民新建二妃庙竣工之后。那时候,建庙工程虽已竣工,但是兴许庙碑还没来得及立好。蒋之奇上任潭州,途径黄陵庙,必然进庙拜祭二妃,所以恰好赶上了这一盛事,于是捉笔成文,题于碑阴。



四、理宗朝重建黄陵二妃祠


宋代诗人蔡戡写有《黄陵庙二首》:


千载追崇古帝祠,不知世代几推移。

未须回首叫虞舜,今日亲逢虞舜时。


苍梧杳霭墓云阴,尚记南巡岁月深。

不但邦人严祀事,至今千古想韶音。


蔡戡是宋宁宗(赵扩,1194年至1224年在位)朝人,曾任湖南提刑、湖广总领等职,自然是亲眼所见、亲身所至黄陵山,并切实拜祭过黄陵庙。蔡戡的诗作,证明他所见到的黄陵庙庙貌很好,祭祀活动也正常进行,当然,这也同时证明,当时官府、民间一定非常重视保护和经常修缮黄陵二妃庙。早于蔡戡的宋代诗人林采(宋孝宗朝人)也记下了他亲自祭拜黄陵庙的经过:“舣棹黄陵岸,虔赴帝女祠。奠椒随楚俗,拂石读韩碑。”他还亲眼见到了韩愈所立的黄陵二妃庙碑,并实地拜读了韩愈撰著、沈传师书写的碑文:《黄陵二妃庙碑》。事实上,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亲身到过、亲眼见过、亲自拜祭过黄陵庙的官宦学者是非常之多的。如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姜夔就曾客居湖南,并在其《昔游诗十五首其四》中回忆了他亲游湘阴县、黄陵祠的情景:


萧萧湘阴县,寂寂黄陵祠。

乔木荫楼殿,画壁半倾攲。

芦洲雨中淡,渔网烟外归。

重华不可见,但见江鸥飞。

假令无恨事,过此亦依依。


而他的《昔游诗十五首其一》则写得尤其生动传神: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

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

我舟度其中,晃晃惊我神。

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

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青芦望不尽,明月耿如烛。

湾湾无人家,只就芦边宿。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乘舟自洞庭湖逆流而上湘水,又从湘口黄陵庙溯流而上、艰难前行情景。作者早上从黄陵庙出发,傍晚才到“赤沙曲”。赤沙曲在哪里呢?就在“三十六湾”一带。据《乾隆湘阴县志》载:


三十六湾水。即古门迳口,在县治南,湘江下至门迳口,乃分一派东流为三十六折,一派北流由陵子口出,汇入洞庭。(《乾隆湘阴县志·山川·水》)


《乾隆志》所描述的三十六湾,实际是湘江从今湘阴县濠河口向东(今濠河口对面称“湾河”,应与三十六湾有关)、湾流至临资口与资水东支汇合、然后下杨林寨、经芦林潭、出斗米洲、复与湘水干流汇合的这一段。诗中“青芦望不尽”、“只在芦边宿”,所说正是这一带的景物。

从姜夔的回忆来看,在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由于战乱,黄陵庙应该是比较冷清的。但是,随着宋朝廷的南迁,大批文人墨客来到湖湘地区,湖湘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所以,到了宋孝宗、宋宁宗时期,黄陵庙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但是,宋理宗(宋宁宗继承人)时期,黄陵二妃祠突然遭遇了一场大火,宏大的庙宇在片刻之间化为灰烬。宋理宗宝庆三年,官方再次重建了二妃庙。南宋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著名学者、湖南宁乡人易祓撰写了《重建庙记》,以记其盛。《记》云:


黄陵之祠二妃古也,传记述之详矣。其地隶潭之湘阴县,古罗子国。庙去县四十里,邑民奉事惟谨。凡祷于神,如响答焉。近遭爵攸,倏为煨烬。宝庆丙戌(1226年——作者注)秋八月,赣川曾侯默,来宰是邑。初谒大府,权帅计使张右史,首命建祠,欲举未遑。明年春,大资参相鲁公,开帅府之初,即命鸠工,捐钱币充三十万。侯乃裒其樽节余财,以佐其费。命邑士才而能者戴邦用以董其役。凡木竹瓦石之类,乃桴乃载,不扰而集。迄于是岁,遂克有成。邑之士民,请识石以寿其传。

侯乃走书于祓,求叙始末。辞之不可,遂参订而告之曰:二妃者,尧女而舜妇也。舜居侧微,尧闻聪明,以二妃嫔之。帝女之尊,降而不骄。弼成授受之功,圣德益彰。英灵在天,岂惟黄陵哉?黄陵者何?《舆地记》以黄陵为水名,西入于湘,径二妃庙南。其说出于郑氏《水经》。《长沙风土记》云,陵即二妃葬陵,因立庙焉。是否或未足据。二妃生于冀,厘降于妫,妇仪不出于闺壶,若之何而南浮于湘也?《檀弓》曰,舜葬于苍梧之野,二妃未从。郑氏释之曰,舜征有苗而死,因以葬。王逸为楚词注,亦援其说,以为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长为湘君,次为湘夫人。逸不思记礼,出于汉儒附会之辞。汉儒若王充者,亦以不实。况《舜典》自有成说,舜生三十而后召用,历试三载而后摄政。苗民弗率,命禹徂征。以至窜三苗于三危,绋在摄政之初。允摄政二十有八载,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其间相去七八十载之久,与征苗不相涉,乌有征苗而死之事。又《舜典》言陟方乃死,本无南方之说。孔氏乃言南方征守,死于苍梧之野,所以启后代纷纷之论。刘向《传列女》,遂谓二妃亦死于江湘之间。以时考之,是时二妃,各百余岁,舜亦百一十岁。谓耄期倦勤之后,舜及二妃,远适要荒,岂其然乎?唐儒韩退之深以为疑,援《竹书纪年》,以陟为升。后代多以小疵辨之,继言以道终,则大体甚正,母庸佗议。先正司马公亦有“荐禹为天子,谁肯复南征”之句。公非苟作者,尝考之《孟子》曰:舜迁于负夏,卒于鸣条。鸣条属东夷,而苍梧在衡山之极南。未可认陟方为南方,而谓远葬于极南之地。孟子去古未远,其说可信。彼异论者,不攻而自破。然则二妃庙于黄陵者,何所徙始,曰舜征南岳,千载而下,民思其德,几声教所暨,有严庙貌,二妃亦与。故其神通隐显,所在皆著,此黄陵所以庙也。贤方伯以大臣分注意祠事,侯能兴旧起废,以示风化,宁容谲怪荒诞之说,得以厚诬天下,余故不得不为之考明焉。猗与休哉,神游帝旁,庙峙三湘,昭宣灵光,驱除孽殃,化荒为穰,易为马祥,江波不扬,蛟龙遁藏,神用降康,厥功孔彰。辄述二妃庙祀之详,俾湘民祠之而不忘。(《永乐大典残卷》)


作为学者,易祓的记文把重点放在了辩析黄陵二妃祠有关历史之上,而记录重建史实的文字,仅仅用了开头一小段,涉及关键内容的有:


近遭爵攸,倏为煨烬。宝庆丙戌秋八月,赣川曾侯默,来宰是邑。初谒大府,权帅计使张右史,首命建祠,欲举未遑。明年春,大资参相鲁公,开帅府之初,即命鸠工,捐钱币充三十万。侯乃裒其樽节余财,以佐其费。命邑士才而能者戴邦用以董其役。凡木竹瓦石之类,乃桴乃载,不扰而集。迄于是岁,遂克有成。邑之士民,请识石以寿其传。


这一小段记叙,基本上把事情的原委、经过、结局交代清楚了,但是,其中涉及到人物的部分,则如同天书。

易祓说了几个人:

第一个,“曾侯墨”。从后文单以“侯”字相称来看,此人应姓曾、名默,“侯”是对知县的美称。曾墨于宝庆丙戌(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来到湘阴担任县令。除此之外,这位曾默是何许人,笔者倾尽方法,暂未能找到;

第二个,“权帅计使张右史”。“权帅计使”应是个职衔,意思是“代理帅计使”,但究竟是个什么官职,暂没查到。“张右史”是谁,更无从查找。只知道,是这位“张右使”最早令湘阴县令曾默重建黄陵二妃庙;

第三个,“大”。从“初谒大府”,得到“权帅计使”的令旨的说法来看,这个“大府”应指湖南制置使的官衙(制置使常称为“帅”,张浚、岳飞都曾任湖南制置使),张右史可能是临时代理湖南制置使的人。“大资参相鲁公”之“资”,意“咨”,即今“请示”之意,意即这位“大”帅向参知政事鲁公汇报、请示重建黄陵二妃庙事;

第四个,“参相鲁公”。参相,即参知政事,因是副宰相,故称参相。宋理宗时期,担任过参知政事、后来被封为鲁公的人,只有一个:乔行简。乔行简(1156年—1241年),字寿朋,浙江东阳人。南宋大臣。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宋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被封为鲁国公。乔行简的经历与易祓《记》中“参相鲁公”正好合吻。

简而言之,此次重建黄陵庙的大致经历是:

在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之前,黄陵二妃祠被大火烧毁。宝庆二年,曾默来到湘阴县担任县令。他去拜访“大”帅,并禀报黄陵二妃祠被焚毁一事。帅府的“权帅计使张右使”令曾默重建黄陵二妃祠。宝庆二年,曾默没来得及启动重建工程。到了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春天,“大”帅向参知政事乔行简汇报了重建黄陵庙的计划,得到乔行简的肯定和支持(乔则当然得到了宋理宗的圣旨)。“大”帅下令立即动工,并捐钱三十万。曾默又从县衙经费中节省出若干,用于建庙,并聘请湘阴士子戴邦用担任工程“指挥长”。这次重建工程十分顺利,当年就竣工了。

这是迄今所发现史料所记载的唯一一次黄陵庙因火灾被焚毁之后再行重建的事件。


五、结语


有宋一代,现能查到文字记载的,有四次重建黄陵二妃庙的记录,四次都是由官府主持重建的,其中至少有两次是由皇帝亲自下旨重建的。宋代黄陵庙规制最大时有正殿三间,芜廊房舍达五十余间。与此同时,黄陵二妃庙的祭祀典礼,自秦代以后,再次被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祀典活动,成为“有国之常典”。

可见,宋代,是黄陵二妃庙发展的极盛时期。

宋太宗、宋真宗两位皇帝亲下圣旨重建黄陵庙,宋神宗、宋理宗朝又由官府重建二妃庙,从这一系列毫无疑义的史实来看,在有宋一代,湘阴黄陵二妃祠,当然毫无疑问地是天下唯一正宗、正统的舜帝二妃祠祀场所,也是天下唯一正宗、正统的二妃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分享实测“福建天天开心十三水到... 您好:福建天天开心十三水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
我来教授大家的课程胡乐麻将有挂... 亲,胡乐麻将有挂沒有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但是开挂要下载第三方辅助软件,胡乐麻将有挂沒...
实测分享“乐酷大厅其实有透视挂... 您好:乐酷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乐酷大厅这...
我会分享学习技巧葫芦娃捉鸡辅助... 亲,葫芦娃捉鸡辅助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但是开挂要下载第三方辅助软件,葫芦娃捉鸡辅助的...
玩家实测“新人皇大厅透视挂辅助... 您好:新人皇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新人皇大...